在安抚好这些指挥使之后,赵佶也没有得到多少休息的时间。如今有点分量有点想法的朝廷大员各个都想面圣,政事堂里堆满了请求入对的折子,就连閤门外都排上了队。五日一大朝,谁都知道新皇继位在人事上肯定会有变动,又有那个不想大朝前在赵佶面前刷下脸。
赵佶没办法只好走马灯似的接见这些大臣,一天下来弄得他是又饿又渴累的不要不要的。和那些大臣交流保持皇帝威严倒是不难,毕竟从古至今能混到高位的没有二货,没人傻到现在就给他添堵。
但是赵佶是真心不喜欢那繁琐的礼节和四骈六骊华而不实的奏折。特别是翰林院和谏院学究们的上书,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十句里八句是华丽的拽文,一句半在绕弯只有半句在说事还比较隐晦。若不是有原主的记忆赵佶根本就看不懂这些奏折,这种情况实在让他头大如斗,隐约间也有点明白为什么原主在皇位稳固之后就撒手不管把政事都扔给蔡京了。原主一个极致追求艺术的人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和这些学究拽文。
赵佶陆续接见了一些重臣,也渐渐的能把他们对号入座了。这些表忠心的老家伙们心里有什么猫腻赵佶一清二楚,无非是官位二字而已。之前宰相章惇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个官员能说和他没点瓜葛。如今但凡有点脑子的也知道在章惇说出那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之后该倒霉了。各个都争先恐后向赵佶表忠心和章惇划清界限。
对此向太后和曾布都建议赵佶来者不拒,接受那些两面三刀的人释放出的信号。一方面是为了朝中政局的稳定,二也是给圣瑞宫朱太妃那帮人看看,他们已经众叛亲离了,赵佶登基已成既定事实,文武百官都支持着呢。
只是苦了赵佶,在连续几天高强度的接见工作之后。他觉得自己脸都酸了,每天和那些人精们表演君正臣贤实在是心累。好在借此机会他也对朝中大臣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起码混了个脸熟能对号入座了。不过赵佶稍感意外的是前世印象中有点名气的大臣包括徽宗时期的六贼在内他是一个都没见到。想来是因为此时这些人官太小入不了品级,连给赵佶上书请求入对的资格都没有。
赵佶心里有数知道自己现在还没能力应对朝中事情,索性就听从向太后安排,当然曾布的意见赵佶也是基本采纳了。朝中除了向太后之外最死心塌地的追随赵佶的就是曾布了。为了圆自己宰执天下的梦,曾布无情的出卖了章惇给了章惇致命一击。同时也绝了自己的后路,一旦赵佶皇位不稳被朱太妃一伙推翻第一个倒霉就是他。因此这老小子现在是火力全开不遗余力的为赵佶扫清障碍。
有拥立之功,又站在了头号政敌赵似和章惇的对立面,曾布自然而然得到了赵佶的信任。而且曾布还是赵佶知道少有的几个能在徽宗时期立传的大臣。所以对这个积极捧自己上位的重臣的意见赵佶还是很尊重的。
经过三人一番讨论后,终于确定了在大朝上将要做出的人事调整。为赵佶制定一个打谁拉谁,怎么打怎么拉的方案。当然赵佶对这个方案基本只出了一个耳朵。目前听从向太后安排比他瞎搞有把握得多,真实历史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赵佶只要按着原主的路子抱住向太后大腿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远景规划那毕竟只是个规划,不是赵佶鼠目寸光,人毕竟还是要活在当下的。
直到现在赵佶才终于对那句“屁股决定脑袋”有所理解。之前的所有雄心壮志都被他抛在脑后,管他新党旧党,现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住皇位,其他的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