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刚刚继承大宝,赵佶是没法在端王府久待的,在安顿好王氏之后就回到皇宫的迎端殿开启他皇帝的职业生涯。
今天赵佶需要接见的正是在他继位时立下大功的殿前三司指挥使。向太后对赵佶可谓贪心掏肺,不到三天就要把自己在军中的势力毫无保留的交给赵佶。赵佶觉得就是亲妈也不过如此吧,以后只能用照顾向氏家族来回报这等天恩了。
赵佶在迎端殿里看着这份指挥使名单上的曹嵩、曹崇、高禛、高士廉、呼延平、潘济、王奕……等等也不禁啧舌,这特娘的几乎就是大宋将门军n代的名单啊。虽说一个指挥才五百人,官不高爵不显。但这可是皇城卫队,直属皇家的天子亲军,能混到这个位置上的那个能没点背景。
其实想想也对,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立兵权三分制。调兵权归了皇帝直属的枢密院,指挥权是皇帝指定的率臣,统兵权就基本是这些铁杆追随者的一亩三分地了。这样即没有寒了将门的心,也不虞出现野心勃勃之辈。延续到现在,老赵家依然用这些根儿红苗正的贵族子弟来统领皇城禁军也不足为奇。这些人不说能力如何,至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忠心可以保证的。
赵佶想想向太后的出身也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她能迅速的抓住皇城禁军的兵权,同是贵族天然就是一个阵营啊。而且赵氏皇族本就与这些将门和贵族们亲戚套亲戚,比如仁宗的皇后是曹氏女,英宗的皇后高滔滔是高氏女,向太后更是宰相向敏中向萌萌的后代,文武皆有全是老赵家的铁杆小弟。
君臣见礼过后,赵佶很快就和这些将门子弟打成了一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一个阵营。另一方面也是一方想表忠心一方想收买人心,自然很顺畅的走到了一起。君臣之间的气氛相当的和谐,颇有君正臣贤相见恨晚之感。
就这样皇城禁军的上层基本上都投靠了赵佶这个新任皇帝。“枪”在手赵佶的安全感大增,但也知道不可能一次接触就让这些人完全忠于他。不过有了这些人站在他身后,对他的皇位将产生深远影响。有这些皇城禁军的高层在,号称八十万的禁军就相当于握在赵佶的手中。这将极大震慑那些心怀不满之人,打击反对派的气焰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
实际上赵佶也知道这些将门后代还不能称之为他的心腹,但碍于现状他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就插手禁军中的事情。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而且赵佶很早就了解到这些将门世家涉足商业领域很深互相间守望相助,他之前就有了一个拉拢整合这些贵族的计划,只待政局稳定后就开始实施。
这倒不是赵佶对那些人有多么信任,他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老外有句谚语“没有贵族就没有国王”,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没有这些将门和贵族支持,赵家的江山就不稳了。但是指望那些废柴稳固江山,赵佶的心里还是有数的。
赵佶宋朝的历史知识再浅薄也知道那些将门后代如今可勘大用的寥寥无几,能坚定的站他身后摇旗呐喊就已经算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了。小弟再没能力,吓吓人也是可以的。而且在这个时期稳住皇位才是他最迫切的需求,什么开疆拓土、革新吏治、编练新军、整饬民生等离他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