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廉名为书童,实际上就是主家可怜他身世不幸,家中父母都早逝,提供一个入学机会送他去京城社学开蒙读书,这在当时对穷人家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缘。主家日常生活中从不把他当做仆役从人看待,他的吃穿用度,也明显好过一般京城富户家养小厮的待遇。如果主家有难,他也想尽心去报答,至少多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他想向王武询问的事情,就是最近京中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他主家中弥漫着一片愁云惨雾,无论老爷、少爷和教导少爷的西席先生都整日愁眉苦脸,非常忧虑。但是他主家的老爷为人素来正直耿介,淡泊名利,是个方正君子。绝不会为了追逐名利而蝇营狗苟。可如果是他主家的老爷为了什么国家重大的公事,导致全家茶饭不思,他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相关的信息,因为他看到王武是说书先生,想着也许王武是消息灵通之人,可以通过王武这条途径去打探一下。
王武暗想,这也就是于廉运气好,居然遇到了他,这事情问的没头没尾的,于廉要是问旁人,还真的就未必有人能对上他的思路,理解他想问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但王武偏偏因为当下景泰七年底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一个虽不中亦不远矣的猜测。
就是大概在京城之内,大明朝廷中的重臣们,应该已经知道景泰皇帝的身体欠佳,而且很可能景泰皇帝的身体并不是出了一点小问题,他心中又有其他的顾虑,每当身体的病情稍微有所恢复,又急着想要马上生个儿子出来,旦旦而伐不知道节制身体,终于身体彻底垮掉了。了解其中内情的朝廷重臣要是心情能好的起来,那才真的是见鬼了。
于是王武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可能直言相告,此事毕竟涉及宫帷秘闻非常敏感,王武虽然不怕,但是不想连累了旁人。透露秘密小道消息给恩人用来报恩,变成存心散布妖言,赚恩人上梁山就太不体面了。
部分不便直言的事情,用了寻常人一听就理解的指代。把他所知道的相关信息,全部告诉了那个孩子。这孩子得知事情的原委居然是这样,神情不由得释然了许多,连忙起身道谢说:“感谢先生不以我区区稚童不通事由,这等大事也尽心直言相告,于廉真是感激不尽。”
王武回答说:“人的贤愚,从来不在于人的年龄大小,出身高低。一把年纪经历丰富,晚年却十分糊涂的人,史书上太多了,所以判断一个人能否可以结交,年少年长根本不重要。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你我一见投缘,我与朋友讲话向来是直言相告。不过我这人讲话有些口没遮拦,我不怕被坏人构陷因言获罪,你这孩子可要小心祸从口出,很多时候,即使是真话,也不能跟人随便说。”
于廉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中非常感激,他并没有多说感激的话,因为他知道说一些感激不尽的话并没有任何意义,此时他所受到王武的帮助,并不是说几句感激的话就可以报答的。
他虽然仅仅是个过了年才满十岁的孩子,但是从小就异常的聪明,学会识字之后,寻常的书籍可以做到在精读几遍之后离手成诵。社学中仅仅跟着先生学习了两年,还有半年主要是开蒙识字,就已经精熟四书,如果让他去考科举县试中的幼童默经,绝对可以轻松通过混个神童名号。不过他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他能有机会读书开蒙,已经是主家格外的恩赐,从没有想过逾越本分的奢求。
不过人生识字忧患始,于廉通读了四书之后,反而觉得他心中的疑惑变得更多了。他一向很尊重的老爷和先生们都说四书是圣人留下的教导,是传世千年的无价瑰宝。可随着他看的书越多,他越产生了一个大疑问,这些圣人经典,真的有用吗?或者说对他这种基本不可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寻常普通人来说,有用吗?
最初他以为是因为他看过的书太少,见识浅薄导致,所以在社学他向家境富裕家中有藏书的同学们出铜钱借书看。他平日待人真诚热情,用心爱护每一本他借来的书,借书还书的速度很快,还有七成是看在他主家的面子上,同学中愿意借书给他的人不少,他在社学蒙童之中,绝对算是饱览群书的渊博之人,可是随着看书越多,他觉得他的想法越来越偏离老爷和先生们日常传授的看法。
他觉得圣人教导的原则道理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就好像一个负责练兵的百户读了孙子兵法之后只能学到很多用兵道理一样,百户真的就能靠孙子兵法操练好他麾下的那100个士兵吗?而四书中的圣人之言,于廉感觉和孙子兵法中讲用兵的原则道理差不多,用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当然是好的,但是用来治国平天下,那就太过空洞,也不能具体教人如何做事。
于廉一直对这些问题非常的疑惑,但是聪明如他当然知道以他的身份,这些问题万万不能向府中的老爷,或者是少爷的西席先生以及社学学堂的先生请教,否则对他绝没有任何好的后果。
于廉今天遇到了王五,不知为何,他就觉得王五待他非常亲切爱护,无论是之前听王五说书讲述战场庙算的道理,还是他那个没头没尾的请教,听王五给他讲解京中出了何等大事。他能理解王五随口告诉他的这些小道消息,如果被坏人去官府举发就会变成所谓的擅议天子妄传妖言。
王武在这其中到底担了多大的风险,这其实是多大的人情和义气,于廉深刻的明白其中的分量。在于廉看来,王武的做法就和书上说的春秋时多见的义士故事有很相似的既视感。
某位义士机缘巧合了入了贵人法眼,生平受贵人厚遇,贵人有难之时,慷慨出一命报偿贵人,为贵人纾困的义举出死力。王武今日待他之义举,比较古人中受人传诵的义士也相仿佛,而他于廉算是什么身份,能让一位刚刚初识的豪杰义士如此赤诚相待,今日受王武的恩义,他也只能默默记在心中,等待日后找机会报答了。
于廉既然觉得王五是诚心对待他,从来不会看他年幼就敷衍了事,而是会认真的解答他的疑惑,他突然想到他心中这些离经叛道的不敢对人言的想法,或者可以问问王武,也许能从王武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解答,于是他就把他心中的疑惑倾倒而出,尽数向王武请教,如果他与先生们的教导不同的想法是他想错了,到底他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