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新婚夫妇(2 / 2)苏联楼首页

张姨的教育方法现在想来很前卫的,小宝子自由走动,张姨不干涉,也不担心,那时的大走廊就是和谐的大家庭,工人阶级的质朴善良真真切切的体现其中,苏联楼里呈现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景象。

张姨好像不太会做饭的样子,对付着吃,我记得她也喜欢吃母亲做的发糕,母亲的发糕在大走廊里做的最好,发糕一做好,热气腾腾伴着面香味儿,大人孩子顺手给两块,就够吃一顿的啦。大走廊的好处,就是谁家的孩子都饿不到,大人们有事情,孩子就到其他家蹭饭吃去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别人家的饭菜总是比自己家的香,和小伙伴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最是幸福快乐的事情。

张叔是很少在楼道里露面的,我记忆中一直是张姨带着小宝子,张叔偶尔露一面,又匆匆的走了。据大人们说,张叔是做外贸工作的,经常出差,张叔张姨是楼道里年轻夫妇,也是楼道里学问最高的人。父亲说张叔他们家早晚会搬离三宿舍的,三宿舍是我们这个楼的简称,是当年厂里给未婚青年准备的第三宿舍,就一直流传下来,那些年,有人问你住在哪,就说三宿舍,周边厂子里的人都知道指的是我们住的苏联楼。年少时的我,不清楚张叔做的外贸工作是什么,只是感觉张叔和楼道里其他家的男人不太一样,他为人谦虚,偶尔聊天,倾听的时候多,说的少,笑的少,严肃的时候多。现在想来,可能是不完全在一个阶层里,大家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倾听是最好的方式。在苏联楼里父亲跟张叔聊的还算多一些,父亲喜欢研究国际国内大事,每晚19点准时看新闻联播,平日里就是看报纸,父亲和张叔聊国家大事,聊一些经济问题,大爷他们是插不上话的。

果然,父亲说的是对的,记得在我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那年,张叔张姨一家搬离了三宿舍,不记得大家如何给张姨一家践行的,只记得大家都帮着搬东西,那时候没有搬家公司,搬家要靠熟人帮助。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一家,他们一家是第一个走出三宿舍的。那时,我记得母亲跟我说,张姨在搬走前,跟母亲聊天说,这宿舍再能主动搬离的也就是你家了,其他家只能等到动迁。当时还不太理解这话里的含义,母亲只是当个说笑说给父亲和我听。现在想来,张姨平日里大大咧咧,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大走廊里谁家什么情况,都一清二楚,说我们家能搬出去,是因为父亲是在厂机关工作,不是工厂里的工人。在苏联楼里,住的都是工人阶级,那时家家都困难,可不缺淳朴的快乐,每天到了晚上,楼道里家家在做饭,缺盐少酱油的都可以顺手拿来用。

在苏联楼里的那三年,张姨一家过的是聚少离多的日子,张叔长年在外出差,感觉就是张姨带着小宝在过日子,张叔就像是一位来访的客人,每次住个两三天就又出去了。这样的夫妻我是第一次看到,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对外贸工作做了一个定义,外贸工作就是在外面到处出差的工作。

张叔张姨一家搬走了,感觉楼道里少了些什么,听不到小宝子的哭声,没有小宝子坐在餐桌前的小样儿,没有张姨在楼道里说笑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张姨和大娘一起织毛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