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上)(1 / 2)覆宋之从商贾开始首页

“半月前,听曹府打理质库的管事说,沈兄与我曹家有一笔借贷。某知之后,甚为诧然,倒不是因那借贷金额巨大。而是怪弟,囊中拮据,为何不找兄,说于此事?

“……若某知弟,缺那几两银子,自当相助,何至于有那十分之利?”

眼神交汇,曹川走过来,故作姿态道。

随即,他拱手行了一礼,一副彬彬有礼模样,显得有几分气度。

沈毅听后,一笑道:

“弟之私事,岂敢让兄挂念之。想来那管事也是豪爽,足足借弟三倍之银,以资弟,建工坊,开商铺,自当感激不尽。

今兄提起此事,弟甚为感动,若兄以为那十分之利却有不妥,何不怜惜弟,免去那息银?”

曹川听后,嘴角有些抽搐。

他本来寒暄几句,让在场的众人看见,他曹家与沈家关系,并非传闻所说,有生死之仇。

没想到,这沈三郎借坡下驴,直接顺着他的话,让他直接免了那十分利。

曹川一时语塞,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好当面拒绝,毕竟他有言在先,现在反悔,有损曹家信誉。

好在,这时一旁的六郎曹泰,替他解围道:

“沈兄,不会还不上吧?”

“3000两,取利十分,每月即是300两。如今沈记生意难做,照此下去,确实是还不上。”

当着众人的面,沈毅也不逞强,说出自己的难处。

那曹泰见沈毅一副坦诚的模样,心中已是讥笑。

他现在巴不得沈毅就去死,又怎会因一句场面话,而让利呢?

曹泰回道:

“那沈兄还需努力啊,可不能学沈叔,一死了之,身死债消。”

听到这话,沈毅面色一沉,当即还击道:

“那日在沈记纵火之人,不能是曹家之人吧?”

曹泰听后,面色也有些不自然。

“弟说笑了。纵火这种有违国法之事,曹家怎会为之。”

此刻,曹川当即替曹泰解围道。

他自知这沈三郎不好对付,于是不再纠缠,拍了拍曹泰的肩膀,示意退后。

再聊下去,大家的脸面都不好看。

好在这时方丹臣和其子方安基从阁楼上走了下来。

这时,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方家父子的身上。

而沈毅与曹川、曹泰的争锋相对,便不了了之了。

方丹臣下来后,首先是和曹家父子,恭维寒暄,之后便是请来的一帮宾客站在一旁捧笑。

对于这种场合,沈毅上辈子见多了。

凭他现在的身份,也不想着过去凑热闹,刷存在感,自讨没趣。

于是,便独自坐在原处,细细打量着众人。

听他们交谈之语,沈毅基本可以得出,方家和曹家关系不一般。

在东城,面对这样两个庞然大物,确实棘手。

看来,也要像处理谢家那样,将他们再分而化之。

……

北宋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仍由士大夫文化所主导。

商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希望通过附庸风雅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文化修养是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商人通常在宴会、酒席等诸多公众场合,设置一些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追求财富。

今日,方丹臣和曹天罡也不能免俗。

在和众人寒暄之后,曹天罡为了给方丹臣助兴,提议大伙以“楼”为题写一首诗,并拿出了100两作为彩头,谁吟的好,彩头就归谁。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众人欢呼,对于此时,不少人,还是非常热衷的。

当然众商贾不是为了他100两彩头,也不是显示自己多有文化,而是想借机在方家和曹家面前表现一番,混了个脸熟。

将来对家族生意或有裨益。

于是,底下众人跃跃欲试。

事实上,这些附着风雅的商贾,字都不识几个,哪会吟什么诗?

只是在场之人,大多水平都不是很高,也品不出诗词好坏。

只要能读起来通畅,便是好诗了。

若是有什么士人才子在此,他们也不敢献丑。

正所谓,矮子里拔将军,就是这个意思。

过程中,沈毅听了几首献丑之诗。

吟的最好的,当属曹川的诗:

明月映高楼,风清夜色幽。

举杯邀月饮,意境何悠悠。

……

沈毅细品之后,想来这曹川是读过几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