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没有!”孙丽笑了笑,“这是徐文家吗?”
“是,你们找他?是有什么事吗?我叫黄英,是他同学兼邻居。”对于有人来找徐文,自从上次傅天琳和白烨来上门找过徐文后,现在黄英也有点习惯了。
“你好,我们是沪江日报社的记者,我叫孙丽,她叫肖丽,我们是来采访徐文同志的。”
在光辉厂提前听到董大伟说过徐文是震旦大学新生,对于黄英的自我介绍,孙丽并没感觉到什么意外,在听完刚才黄英对里面说的话,人生阅历丰富的孙丽就知道两人大概关系了。
“采,采访?”黄英听到这话一下子就蒙了,过了会想到什么后才往里大声喊到,“阿文,你快出来,有沪江日报社的记者要采访你!”
“沪江日报?怎么这么快就来了?”徐文嘀咕着赶紧从书桌边站起来走到门口,脸上带着一些羞涩和腼腆,在孙丽看来,妥妥的就是一个还没长成的大男孩。
“不好意思,我刚才正在写东西,没注意到你们过来。”
“徐文同学?你好,我是沪江日报社记者孙丽,这位同志是摄影师肖丽,这次我们是特地带了任务过来准备详细采访你的。”
在徐文引导下进入客厅,孙丽和肖丽马上就看到墙上挂的“光荣烈属”牌匾,两人顿时停下脚步,行了注目礼后才坐了下来,
“徐文同学,请问这个光荣烈属是哪位?方便说吗?”
“是我父母,在7月初执行任务的时候出了事。”
“节哀,那你家里还有老人或其他亲戚吗?”
“没,家里现在就我一人生活,从出生起就没看到过长辈和其他亲戚。”
听到这里,感情细腻的肖丽眼圈就开始红了起来,孙丽也一时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在出发之前完全没想到“光荣烈属”的背后是这个么情况。
“是因为那封建议信吗?好像寄出去一周还不到吧,难道市里面做了试点还成功了?”
“你提的建议非常好,试点也非常成功,不过目前只是我们报社和南京东路街道一起做的试点,还没报到市里面。”
“我就说怎么可能会这么快!”
“你是怎么想到要写这份建议信的?是什么给了你这个灵感?”
“写这份建议信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那天我和英子回学校参加聚会。。,然后就想着怎么去让这些待业青年们能找到工作,让沪江变成平安沪江,当时就想到我每次去邮政门市部购买或订阅报刊杂志的时候都很麻烦,买饮料的时候也必须要跑到商店里去,所以就想如果在街上能有这样的便民报刊亭该有多好,至于这样到底能解决多少就业问题,我也不确定,因为我没实践过。”徐文看了眼正端着切好的冰镇西瓜过来的黄英,侃侃说道。
“其实我当时在写建议信的时候,还想过如果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些专修电器、自行车、修眼镜等群众一般没办法自己维修的物品维修点、废品收购站以及裁缝店、早点铺等,应该也能安置不少人上,但怕贪多嚼不烂,就只写了便民报刊亭。”
“你说的这些都是不错的建议,现在市面上确实非常缺少这方面的店铺。
孙丽点了点头后突然说,“其实这次过来采访你并不是因为你的这份建议信,而是因为光辉皮革制造厂买断你的双肩包设计后,目前出口创汇做的非常好。我很好奇,你这个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据我所知国内甚至港澳地区好像都还没有这方面的设计。”
“这个是我在上高中时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古代书生的行李背包后想出来的。”
看孙丽不明白,徐文从书桌上拿起一张白纸和铅笔,画了一个古代书生背着行李的样子。
“这个,还真的和你设计的这款双肩包特别像!古人智慧真不可小视。”
“再过十天,你就要去震旦大学上学,那么你对自己未来式怎么规划的呢?”
“纠正一下,是我和英子一起去震旦大学上学,而且还是同一个中文专业,同一个班。”徐文把黄颖拉到边上,“其实我目前对上大学还真没有什么规划,可能就是想在大学四年期间多写写文字方面的东西,争取能发表几遍文章或者小说,让和我同龄的年轻人都能感受到国家这几十年的进步和光明,而不是只看到那些消极灰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