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其实有些内容相对比较现实,我几乎每一条评论都看了,也都回了。
不管是批评还是鼓励我都十分的感谢诸位书友大人不辞辛劳,给我的作品写下你宝贵的意见。
批评我证明书友大人的三观很正,鼓励我证明我写的内容很真实。
主角利用黄赌的方式来敛财,是一种十分下流的手段,充分利用的人性贪欲的弱点。
写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很喜欢《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还有《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以及《大清帝国之裂变》。
我对于主角的塑造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心理,因此主角本身也是一个矛盾混合体,首先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就像淳安为了通倭的刁民而抗上,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
如果他把这些百姓全杀了,人家可以把倭寇抓到,然后说你是未经详查,草菅人命,因此主角不得不拼命保住这些百姓的性命。
而且主角的设定,是一个商人之家出身,然后通过行贿的手段,走了严世蕃的门路才进入官场的。
在明朝历史上,这种人很多,尤其像胡宗宪这个人,就是很标准的不得不走严嵩的门路。
我这个读历史总结了一句话。
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小环境反映大环境。
整个大明朝就是这么个情况,你不走严嵩的门路,你就很难往上爬。
有时候写的没有灵感了,又跑回去看《大明王朝1566》,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作者也会去去看《明世宗实录》来进行史献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印证,电视剧对嘉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更立体的塑造了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人的人物形象。
我塑造的严嵩他也不是什么绝对的反派,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还有下一个阶段,戏份比较多的赵贞吉、杨金水、郑必昌、何茂才。
这里就不剧透了。
这种就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存在的塑造性,不然照搬史献复制粘贴,就没人看了。
和电视剧对比,《明世宗实录》就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只有分段还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又累又折磨人。
但也是通过看这种最原始史献,作者君发现了一个关键点。
那就是在史献的绝大部分篇幅中,是只记载能和嘉靖皇帝答上话的内容。
从杨廷和一直到最后的徐阶,前后历任十几名辅臣,只有这些辅臣在史书中存在感比较强。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在《明世宗实录》的记载中,也是一丁点出场记录都没有,最多就是吏部的任命公文中会例行公事的提起这个名字,某年某年某日,张居正任某职,没了。
连个标点符号都不给。
没有任何关于张居正的御前奏对、进言上疏。
为什么,因为张居正的身份资格不够。
在这个时期,其实张居正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因此我在小说中,把张居正给的戏份也是属于一个比较少,且地位比较低的样子。
张居正一道奏疏都没有给嘉靖皇帝写过吗?
他想要改革救国的心,是到了万历时期做了首辅才有的吗?
显然不可能,只是因为他的身份、资格太低,所以从内阁到司礼监没人搭理他,史献也懒得记载。
而到了隆庆、万历朝,张居正的出场纪录瞬间就多了,史献中开始记载他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事、制定过哪些政策。
因为张居正入阁了,他的身份够了,有资格对这个国家指手画脚了。
张居正在嘉靖朝时期最大的官只当到了右春坊右德谕,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正四品还是正五品来着,离着电视剧中的兵部尚书差出十万八千里。
张居正在嘉靖一朝的党争中,因为斗争的太过激烈,而且严党的势力可以说是十分恐怖的存在,他是被徐阶定为接班人的,因此徐阶对他的保护十分全面,因此很少有什么事情让他直接参与。
当然我们不否认《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但是,它毕竟不是历史,像改稻为桑之类的,都是没有的。
这部剧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权谋斗争,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封神,是因为它揭示了我之前说过的,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人物,张廷玉,佟国维说他是奸臣,我告诉你,张廷玉就是个奸臣,但是皇帝需要他这种奸臣。
从头到尾,张廷玉从来没有对皇上的任何决定和话,拿出过自己的反对意见。
你不要说皇上没出过错,你自己觉得可能?
比如雍正上台以后铸新钱,他也没多想,就弄了,结果了,结果就是有人利用铜钱的比例在中饱私囊。
在出这个决定之前,张廷玉他不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他为啥不说?
后来出了事儿,被孙嘉诚捅开了,这事儿最后指向了皇上,他张廷玉站出来,说什么现在讨论是非还不是时候之类的话。
他就是个替皇上擦屁股的。
反正任何事情,只要不影响皇上,他就不会去争,他有意见,他也不会说。
这种人不是奸臣,谁是奸臣?
你换成唐宋时代,早就有人跳出来指着皇上说,你这么搞不对。
换成夏言,早就把皇帝拉出来批评教育了。
这样一来,我就有了对主角的塑造有了灵感。
在斗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相互斗争。
他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浪漫主义者,他就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官僚。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之前这一百多章毁誉参半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其实主角还没有走上正轨,所有的事情,并不是他想去做的,而是他被迫卷了进去,他是在斗争中挣扎,因此产生了结果。
从淳安到台州,从台州到京师,后来到南直隶,哪一步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
因此这本书一百多章的内容其实毁誉参半。
能看到这种评价,作者君挺高兴的,说明这个官僚形象塑造的还算成功。
主角不做事,就是因为她的资格不够。
历史上徐阶也曾经做个愣头青,他很早就进入了内阁,这时候他飘了,以为自己可以和严嵩抗衡,结果了?
后来他痛定思痛,对严嵩从此都是恭恭敬敬,最后徐阶成长起来了,这时候严嵩再想动他,严世蕃说,这时候已经动不了,只能压制。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主角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该自己做的,一件都不做。
目前书中的塑造的这个大明王朝,兴盛还是毁灭,现在的主角有资格说话?他有能力去改变?
张冶、徐阶几次硬顶,有用?
关于削藩,主角提过,严嵩也提过,嘉靖自己也想过。
这不是说谁想动就动的事情。
康熙削三藩,差点把自己削没了,那还是几个异姓藩王。
明朝的情况更复杂,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嘉靖一朝,这就是万年玄冰,张居正改革也不过是延缓王朝的覆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