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观看短剧《我的阿勒泰》(1 / 1)一面之言首页

看完作品有思路就应该及时记录下来,越拖越久,想法丢失甚至被影响,还失去了时效性。

《我的阿勒泰》大火,情理之中。我从去年关注该剧,也曾对它颇有微词,偏颇的认为无法复制《乡村舞会》就是失败。却也极尽想象:心无所依的外乡人,新时代卷席而来的压迫感,还有草原更深处幽静森林里的静谧……看完几个预告片,我便坚信这会是一个比乡村舞会更加丰满的阿勒泰。我之前那些无谓的摇摆不定,在《月光》中渐渐平寂,与不解其意的哈萨克歌曲一起沉入夜幕笼罩的仙女湾湖水中。

电视剧开场,李文秀在雪地里慢慢通出一条道路,莫名想起李娟老师书里写的“应该多交几个男朋友帮忙铲雪”,会心一笑。可镜头移动,晃得我心中淡淡忧伤。在这样无人寻访的日子里,李文秀回想记录她的十八九岁。影片将现实生活中隐秘的冲突与矛盾具象化,我们得以清晰地观察到文秀超俗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她在城里打工,开始写作,一切都不尽如人意,悒悒又彷徨。然后落荒而逃。

人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是不是总会觉得与人格格不入?有人得知我钟情阿勒泰,向我起话题。我以为解人难得,和他聊影片、聊文学。但实际上该人有着高我一等的见解,他大谈收益、品论营销。他急于把我拉入现实的赤地,而我沉湎于文学的调剂。会话难以为继,我只能沉默。

我随文秀进入彩虹布拉克,被母亲张凤侠的坚韧毅力折服,生活中也有欢笑,却总在担忧。巴和提别克一家的出场是影片的另一个焦点,传统游牧生活与现代文明的拉锯战,偶尔迸发出碰撞的火花。

尽管如此,生活总像一块花布,遮掩住这些暗流涌动,极力展现出体面与平静。电视剧和散文一样,删去某些真实,却又铺陈真实。观者身临其境,觉得浪漫旖旎。男的、女的,去生活、去爱,引得观者也为之悸动和向往。

顺着经纬将美丽织锦拆开,细细品味个体的幸福与悲哀。这里“最坏”的人高晓亮,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贪婪,走上一条幽僻曲折的道路。他或许也曾挣扎,也有反抗;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声名,抛下了自己的脸面,也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墨守旧俗的苏力坦,他沉默寡言的身体里充满太多浓厚的感情,无法割舍,也不愿进步,这样快的改变总是打的人猝不及防,叫人不得不妥协。巴合提别克,有别于原著麦西拉的原创人物,十里八乡最好的驯马师和兽医。他有着太多太多的美好品质,却仍然改变不了出生于父权社会中男性固有的利我与自负。尽管他体贴和善,但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永远无法看见女性家庭成员托肯真正的内心诉求。男性与女性的议题永远不尽相同。当然他也真真切切的爱过文秀,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场拖依,我们并不能整天爱来爱去。古尔邦节上巴太亲手结束踏雪的生命,是生活对巴太的质问:一匹早已无缘于赛场的赛马,却奢望医治它的身体,甚至企图修复它的心灵,徒劳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惨烈的收场是隐患的延伸。与其说巴太不能原谅文秀,其实是巴太原谅不了自己。他也开始产生与他父亲一样的想法,难道世界就一定要这样改变吗?这桩桩件件,从感情上来讲当然过不去;但是生活上,日迈月征步履不停。再谈回文秀,故事的创作者。优秀前辈的支言片语带给孤独的写作者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使得她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从自卑懦弱中脱离出来,再把它们付诸笔墨,描绘过去风暴中的心灵与文化,也赢得共鸣。影片令我诧异的改编是,李文秀的两个家人。原著里的母亲和外婆都来自四川,这里改编成江苏的母亲和东北的奶奶。她们也有各自完善的故事,尤其是母亲张凤侠。张女士一贯豁达,却在高晓亮一事上恋爱脑,展现出脆弱与柔软,更加的丰满迷人。采用奶奶这个角色,同样也是对张凤侠人格魅力塑造的一环。但从人物个人层面来讲,原著里奶奶的一生,更富有深度,更具悲剧色彩。除了以上提及的这几个角色,几乎每一个露脸的人物,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支言片语里推断出他们的人生,他们太常见了,就像是我们身边人。

爱奇艺和央视播出的版本略有不同,央视片尾是航拍的XJ风景,平静美丽,有散文意味。

(写完再看,感觉自己写的好偏激,好片面。电视剧里还是有很多动人的地方,却没能一一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