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如玲非常懂事可爱,父亲不但把她似为掌上明珠,而且曾暗下决心,等她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培养她。无论家庭条件多难,自己俩人多累,绝不能苦了如玲。在村里人的眼里,如玲不但乖巧可爱,对邻里乡亲从小就显得礼貌又有教养,尽管夫妻俩人也没怎么教育过她,但她早早就分清了怎样称呼年长之间的辈分。她知道称比她大的孩子“哥哥姐姐”小的为“妹妹弟弟”碰见隔壁大人便会张开那张像涂了蜂蜜似的小嘴,“叔叔”“伯伯”那柔声细语般的叫声总让人听着心里软软酥酥。所以左邻右舍对她的评价几乎是赞不绝口的。张保富听后更是喜上眉梢。因为大家都喜欢她,在村子里便获得了一个让夫妻俩听后都会在梦里笑醒的话“老张在咱村里生了一个最懂事聪明的女娃呀”。因为隔壁人家很喜欢她,经常去她家时总带上一些东西去看她。
“你家如玲今天怎么没看近,我家那个小家伙早上就闹着要找姐姐玩了,白天你家门关着,我就没过来敲门,想必你们到田里去了,哦,今天亲戚给我送来了几两糖果,我随便带几颗过来给你家如玲尝尝。”
母亲千谢万谢地对隔壁人表示了一番后,怪不好意思的收下了她送的糖果。
“如玲,你出来,看陈婶婶给你带糖果了。”
如玲闻声便疾步从屋里跑出来,眯着嘴笑着从母亲手上接过糖后放入口袋。然后用她那甜润而清脆的声音表示了对隔壁人陈婶婶的感谢。
“谢谢婶婶,我去搬个凳子让你坐坐。”说着便跑到厨房搬来了一张只够她坐的小板凳,放在隔壁人面前,她母亲和隔壁人见了发出咯咯笑声。
“如玲,这张凳子这么小不怕被婶婶压扁吗。”隔壁人半开玩笑道:
“不会的,我能坐的,你也能坐,坐坏了,我叫爸爸再做一把,你坐呀。”
如玲童趣般的回答让隔壁人听了后觉得好可笑,她看了看她那张可爱又稚嫩脸蛋,情不自禁地伸手摸了摸如玲的头发,心里涌上一股既羡慕又妒嫉的眼光:老张家的小女孩这么小就这么懂事了。自己的孩子真是没法比。哎!要是自己的大儿子也像她一样聪明懂事就好了。
她感叹了一声。
……
隔壁人离开后,如玲便从口袋里掏出五颗糖果,她没有立即撕开糖果纸,而是走到母亲面前把四颗糖果递给了她。
“妈,这四颗糖给你两颗,给爸爸两颗,这一颗给我自己。”说着便撕开糖纸咬了糖果的一小角后重新把糖纸包起来,开始慢悠悠地咀嚼起来。
见如玲如此聪明伶俐懂事,母亲先是怔了一下。她压根儿没有想到女儿这么小就已经懂得体谅父母了。她从心里感到一种欣慰,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也由于隔壁人刚才对她的赏识而产生的一种荣耀感。
母亲心怀激动的把两颗糖果塞回到如玲的手里。
“如玲,这两颗糖你吃了吧,我和你爸个人一颗就可以了,你平常也没吃过这种糖,我们以前是常吃的,你吃吧。”
“不要,妈妈和爸爸一定要吃两颗,小孩子只吃一颗就够了。”如玲懂事的还是没有接受那两颗糖。
母亲眼角有些干湿了,她没再说什么。她把糖放在口袋里,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父母在没有生下如梦和常恒之前,如玲在这个相对穷困的家庭里是幸福的。因为父母一直把她看成是未来的一种希望。希望她长大后读好书,寻份吃皇粮的工作,嫁个有文化的好人家,然后夫妻俩作个快乐的外公外婆。在那以后的日子里,为了如玲,那怕生活多困难多艰苦夫妻俩一直坚守着自己起初的想法,呵护着如梦一天天的长大。
这种带有优越感的日子在她六岁的时候,也是如梦出生半周岁的那年开始改变了。那时正值全县兴起开荒造田,为了把荒山溪滩改造成良田,增加土地面积,全县各机关单位的人都在工作之余前来参加义务劳动。村里几乎所有男女老小都积极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开荒造田的劳动中来。父母俩不分昼夜挖掘溪滩乱石,挑石筑坝整日忙碌着。照看如梦的事就交给只有六岁的如玲了,就这样那个原本快乐而天真烂漫的连自己都要别人照料的如玲就这样开始为这个家担负起了照顾三岁的如月和一岁的如梦。
岁月如梭,如梦渐渐长到三岁了,如玲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然而在她刚上小学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她们家的第四个弟弟张常恒也降临到这个有些入不敷出的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