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饭后,那边知县召集县尉,两个都头,这边高操带着富安,老都管与两个教头,聚一处商议剿贼事宜。
从众人平和的脸色上就可以看出来,较之昨天,议事厅里的气氛缓和了许多,完全没有了昨天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
坐在左边上首的知县,代表他们那一方,和颜悦色地先开了口:
“昨夜,吾等商议后,定要攻打那少华。一为讨回上差的物品。二来也乘之机会,为地方消除一害。不知上差以为如何?”
高操见知县说罢,众人都看向自己,特别是富安与老都管眼神中已经满了暗示,就在等自己开口。才意识到这是正式场合,他们不便越过自己说话,只有自己表态才最合适。于是,也严肃了神情,正色说道:
“吾三人也已议定,少华山贼寇,定要围剿。”
知县很满意自己的预测,点点头心想,且不论成败,这一步自己是走对了。至少,不能与他们产生分歧。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丢失的东西他们自然是想要讨回来的。便最后总结似的,断然说道:
“如此甚好。三位请回,我当即时修书两封,搬取救兵。”
旁边小吏呈上纸墨笔面砚,知县抓起毛笔来,一边膏墨,一边端详,稍加思索,便有了头绪,刷刷点点,在纸上写了下去。
师爷在一旁边看边想着什么,忽然,有了什么好主意似的,低声提醒道:“可将‘钦差’二字含混写入,以此威压,华州府与蒲城县不敢不出兵相助。”
知县停笔想了想,认为很有道理。就算这伙人不是真钦差,自己也能说是受了蒙蔽,不用担多大责任。既然有了后路可退,也就大着胆,在信中添加了‘有钦差在此’这五个字。即不说是钦差被抢,也不说是钦差的旨意要攻打,于模棱两可中,凭空就给自己的求助增添了不少分量。
一封写罢,再来一封。这两封一封是去蒲城县借兵,一封是向华州府求援。当面写罢封好,派出快马送去。
与此同时,那师爷也悄悄命一心腹之人,往东京汴梁打探高操一行人是否属实。
县尉与两个新都头,尽数召集所有衙役捕快,吸取上一次围剿史家庄的经验教训,一边派人四出打探,收集情报;一边亲自带人,去少华山周围了解地形,道路,为攻山做准备。
再说那少华山上的山贼,前一日因得了消息,由三头领杨春带领一百多人,下山去抢劫,不费多大功夫就得了一匹白马与五个驮骡,还有十只大箱子。
杨春当时就感到奇怪的是,其中有两个人一个牵白马的,一个牵骡马的,并没有随众人一哄逃走,而是在那里死扯着缰绳,打死也不肯放手。这种情况,还真是少见。
他们这种抢劫,都是只要财物不要人。那些被他们抢的人,当时能吓跑最好。都是能不杀人,尽量不杀人,只要不出人命,官府也就能不当一回事。
所以,这些山贼,多是不得已才会动刀杀人。
他们通常更不会将人带上山去。一是上山后还要管吃住派人看管,二是这种捉上山来的人也不可靠,很有可能了解了山上的情况后,对山寨构成威胁。因为无论如何,总归都是些麻烦。
杨春本就不是个好杀之徒,这一次,看到这两个人如此执拗,死也不肯放手,实在不同于平常。便喝令将他二人也一并带上山来。
回到山上,一看收获了许多银两,众头目与喽啰得胜庆贺自不必说。
单说那三个首领,前来清点战利品时,神机军师朱武越看越有些不对劲,神情先就凝重了起来。
其中有四个箱子里,装着的全是一个人的被褥鞋服与洗涮用品,甚至还有零食果品,这个人的身份,先就引起了他的好奇。
再看箱子里的其他东西,也不像是商人的贩卖货品。
另有两个箱子中,竟然出现了二十多口腰刀和二十多套的禁军军服。
陈达看到这些,两眼放光,蹲下去拿一把刀来细看,爱不释手,连连称赞:
“好刀好刀,比山上兄弟的菜刀,擀面杖强多了。正愁没有兵器呢,想啥来啥,老天助我!”
杨春早从朱武的脸色上看出了什么,见了这些禁军装备,心中更是疑惑,一边翻来覆去地拿起一件看着,一边自言自语:
“若真是往来商贩,何来这些东西?难道是贩卖军火的不成?”
陈达听了这话,跳了起来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