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莫高窟(1 / 2)西行敦煌首页

10月2日晴

敦煌早晚的温差有些大,早晚要穿厚些的外套御寒。

上午我们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莫高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人很多却非常有秩序,为了保护脆弱的壁画,莫高窟的参观限制人数,全程不允许拍照和录像。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东面就是祁连山,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洞窟735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在此汇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我们先后看了8个洞窟,第23窟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绘有法华经变图,画面精美,《法华经》认为佛所以出现于世是要以佛的智慧和见解来开导众生,从而使众生获得佛的知见得以成佛,篇幅虽小内容却相当重要,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距今1300多年的第384窟也是开凿于盛唐,彩塑人物造型比例适度,体态自然,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期,唐代以前的造像全是外来的神,从唐代开始一步步中国化世俗化,变成半人半神,有点像西方的文艺复兴。第401窟是隋代洞窟,小朋友能记住姿态生动的飞天,隋代壁画和唐代明显不同,有很多变色和剥蚀,青绿、暗红、黑褐等色彩的组合给人平稳舒适的感觉。第420窟也是隋代洞窟,塑像和壁画保存较好,风格统一,几乎没有后代改动痕迹,也绘有法华经变图,比较特别的是安排采用逆时针方向,画风精致细密。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建于北周,有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参观重点是东壁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按照佛教经典的分类传统,“本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前世所做的众多善行故事,窟中还绘有约1200身供养人画像。

第16窟甬道南壁碑文记载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箓1906年主持修建,“藏经洞”就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第17窟即举世闻名的“藏经洞”,面积比想象中要小很多,高约三米,由于战乱等未知的原因,大量佛经、古代文献资料、艺术品等文物五万多件曾被秘藏于此九百多年,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藏经洞”,默默看了好一会儿,讲解员的话都没有听完整,心情有些复杂。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隐秘的角落里,王道士发现并愚蠢地贱卖了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事实上在斯坦因到来之前他曾不止一次求助官府,是官府的腐败、漠视和无知导致了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流失,他一生过的相当清苦,从外国人手里换来的钱都用来发展香火、整修石窟,毁掉历代珍贵的残破造像,重新造出廉价的塑像。斯坦因带走的藏经洞文物现今绝大部分藏在大英博物馆,从保护人类文明的角度不失为一件幸事。2014年的春天我们一家在英国曾参观过大英博物馆,走马观花地看过敦煌文物,很遗憾当年没有太多的关注。

最后参观的是第96窟,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共有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其标志性建筑,我和小儿在楼前合影留念。第96窟建于初唐,窟内有一尊依山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佛像面形丰圆,眉目疏朗,右手上扬左手平伸,目光下视给人高大威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