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自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起,由石敬瑭承蒙契丹册封之荣,开启其历史篇章,直至后晋开运四年(947),契丹挥师南下,后晋终焉,其国祚绵延十一载。初时,王朝定都于繁华之洛阳,后又迁都至开封。
清泰三年(936年)盛夏之际,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暗结契丹,不惜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更以幽云十六州为交换筹码。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于太原僭越称帝,建立新朝,国号晋,后世称之为后晋(天福元年)。不久后,他率军攻入洛阳,一举覆灭后唐。然而,石敬瑭这般割地称儿的行径,引来了无数人的谴责,连昔日的亲信也对此嗤之以鼻。这一行为不仅败坏了他的声誉,更为后晋的日后覆灭埋下了深重的隐患。
石敬瑭的父亲石绍雍早年便追随李克用南征北战,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成功地奠定了洺州刺史这一重要职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石敬瑭自幼便展现出沉默寡言、稳重沉厚的性格特点,深受李嗣源的赏识。李嗣源对石敬瑭寄予厚望,甚至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使得石敬瑭得以在李嗣源的帐下担任要职。
在李嗣源的麾下,石敬瑭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他历任保义、宣武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等重要职务,在李嗣源帐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李嗣源称帝,建立后唐,石敬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直至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驻守一方。
然而,唐明宗李嗣源的突然离世引发了后唐朝政的剧烈变动。刚刚继位的儿子李从厚尚未稳固政权,便遭到了养子李从珂的兵变胁迫。李从珂急忙召唤石敬瑭前来洛阳商议军国大事,实则企图利用他牵制唐闵帝李从厚。
在前往洛阳的路上,石敬瑭意外地遇到了从洛阳逃出来的唐闵帝李从厚及其随从。他毫不犹豫地命令杀死唐闵帝的随从,并将唐闵帝幽禁起来。然后,石敬瑭匆忙赶往洛阳向李从珂请功。最终,李从珂还是残忍地派人杀害了唐闵帝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以后,对石敬瑭心生猜忌,认为他是潜在的威胁。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这块兴王之地。然而,石敬瑭却坚信自己并无谋反之心,不愿束手就擒。他感到愤怒和不满,认为朝廷对他进行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石敬瑭决定谋反。
在此关键时刻,大将刘知远和掌书记桑维翰与石敬瑭心意相通,共同商议反叛计划。他们认为,石敬瑭作为一方诸侯,拥有强大的兵力和影响力,完全有能力对抗朝廷。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石敬瑭上表给唐末帝李从珂,指责他是唐明宗的养子,不应承祀。他要求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明宗四子)。这份表章无疑是一份催命符,彻底激怒了唐末帝李从珂。他撕裂了石敬瑭的表章,削去了他的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率领三万大军筑起长围攻打太原。
面对后唐军队的猛烈攻击,石敬瑭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为了抵挡这场危机,他迫切需要寻求外部援助。于是,石敬瑭决定向契丹寻求帮助。作为交换条件,他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这一举动无疑为石敬瑭带来了契丹的支援。然而,后唐君臣对契丹的来援却毫无戒备之心。他们没有及早截断雁门诸通道,致使辽太宗所率的军队顺利度过险要地带,进抵太原。在辽太宗的指挥下,后唐军队被大败于晋安寨。五万大军被包围在晋安寨内,内无粮草供应,外无援军救援。副使杨光远和大将安审琦曾劝主帅张敬达投降以保存实力但遭到拒绝。他们无奈之中杀害了张敬达并将其全军投降给了石敬瑭。
在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辽太宗亲自前来授予册书给石敬瑭并封他为“大晋皇帝”。随后在十一月时期石敬瑭在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即位晋高祖正式建立后晋政权。不久之后晋高祖石敬瑭攻入洛阳并迫使唐末帝自焚而死导致后唐灭亡。在天福二年(937年)时期晋高祖将都城自洛阳迁至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