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最后莫伊塞夫采用了2.4米的普通钢梁代替原计划中7.6米的桁架梁。
这不仅将建造成本大幅降低至640万美元,还使得大桥更加的纤细优雅。
然后,仅仅是通车了四个月,塔科马海峡大桥就轰然倒塌了。
就因如此,这个事件也成为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经典研究案例。
对于塔科马海峡大桥倒塌的猜测,有人怀疑是因为共振。
共振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小学就有一篇课文是说19世纪初,一队拿破仑士兵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法国昂热市一座大桥。
快走到桥中间时,桥梁突然发生强烈的颤动并且最终断裂坍塌,造成许多官兵和市民落入水中丧生。
在此事件中,大风吹过塔科马海峡大桥的横截面时,会产生一种叫做漩涡脱落的现象,这是一种横向流诱导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流体经过非流线体时,会在它后方产生两道非对称排列的漩涡,当它正好和某样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的话,就会产生共振,塔科马海峡大桥才会上下抖动。
但这也只是解释了塔科马海峡大桥倒塌前为什么会上下抖动这个问题,却没能解释为什么塔科马海峡大桥还会左右扭动。
最后引出了第二种理论,气动弹性颤振。
因为莫伊塞夫用普通钢梁代替原计划中桁架梁,这使得气流不能轻易穿过桥面而形成低压漩涡,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工程师也想出了各种对策。
如果是梁式桥或者高架桥,会通过安装阻尼器减少震动,悬桥则不行。
悬桥的震动主要是来自于气流,对地震这种物理晃动有着天然的抗性。
就像是1995年1月17日霓虹国阪神的大地震,当时毁天灭地,但距离地震中心不过四公里的明石海峡大桥却能安然无恙。
现代解决悬桥晃动的措施,一般都是通过改良大桥外形,让它具有更好的气动外形,或者在大桥的中间留出空隙,好让上下表面的压力可以均等。
综上所述,方寻之前的设计图只能作为下一张的灵感,而无法使用,因为他在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个峡谷的风力会如此之大。
唯一万幸的是,原本的设计图是在假设峡谷底下河流是贴边而过画出来的,现在的河流却是在正中间,这样在修建索塔时就免去了围堰抽水的步骤,因此可以省去了大量的工作。
画好了图纸,方寻把图纸递给了冯智戴,说到:“这就是这座峡谷大桥的图纸,小侯爷过目下。”
冯智戴接过图纸一看,越看越觉得心惊,最后声音都有点颤抖了:“子昂,这真的能造出来吗?”
按照方寻图纸所示,要在峡谷两边修建两座H形的索塔,桥面穿在两座索塔中间,索塔顶部伸出无数条状物安装到桥面上,就如同海边渔民在晒鱼干一般。
先不说那些条状物能不能承受得了桥面的重量,就连这桥面怎么铺过去上面都没有交代清楚。
方寻就像看透了冯智戴的想法,说到:“纸上画出来工人也不一定能看懂,回去后我会制作一个桥梁模型模拟出施工方式,到时你们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了。”
“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让人开采大量铁矿运来邕州,同时开办一个炼钢厂制作桥梁所需的钢索,其余的都不是问题。”
“至于炼钢厂,到时我会负责指挥的。”
眼见方寻胸有成竹,冯智戴心中的疑虑瞬间就被打消了,释然的笑道:“你办事,本侯一向放心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