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四章 运筹(2 / 2)崛起崇祯首页

断敌后路,攻敌必救。

这就是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目标。

“陛下,万万不可!”

只是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陈奇瑜便一脸惶急起身劝阻,“断敌后路,可谓一招制敌,然也凶险万分。

靼虏闻讯,必然不计伤亡拼死抢夺。陛下乃万金之躯,大明君父,身系江山社稷,不立危墙。

臣不才,恳请率军前往,代陛下完此重任。”

说完,陈奇瑜一撩官袍,满脸肃然跪在大堂前,明显是死谏的模样。

“恳请陛下收回圣命,由臣代劳!”

大堂内,甲胄在身的众将跪伏在地,齐声哀求。

为将者,自然知晓断敌后路的重要性和其中蕴含的凶险,如何能让他们的君王赴汤蹈火冒此风险?

虽然他们自负悍勇不畏死,但毕竟只有万余人马,谁也不敢保证乱军中陛下可以安然无恙。

“诸卿请稍安勿躁,朕并非草率行事,以身犯险。”

面对大家的好意,崇祯皇帝心里也十分感动。他双手虚抬,示意众将起身,并解释道:“靼虏凶残,战力强悍,众所皆知。

若是困兽犹斗,必更加疯狂。

故而,要想断敌后路,纵使诸卿奋勇杀敌悍不畏死,然仅凭勇卫营万余人兵力,对付五万甚至更多的靼虏,显然力有不逮。”

崇祯皇帝短短几句话,顿时让众将高悬的心安定下来,原来陛下有分寸,有筹划,并不是轻率冒进。

双眼扫视安静下来的众将,崇祯皇帝手指划过舆图,指着大同、房山、昌平三地,双目炯炯。

“朕已命宣大总督陈新甲、天下兵马监军高时明、后军统帅洪承畴率军往张家口附近集结,等待时机。

还有高阳县,也有五千虎贲卫驻扎在此。若是事情顺利,也可随时驰援”

随着崇祯皇帝的讲解,众将明显松了一口气。

他们这才知道,不知不觉间,陛下居然把天下勤王兵马全部调动起来了。

这和过去三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臣佩服!”

听完陛下的谋划,陈奇瑜慨然而叹,没有再劝阻了。

他还能说什么?

原来陛下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作为臣属,执行圣意就好了。

怪只怪自己操心过切,不明缘由,就横加劝阻。

好在陛下并未责怪,否则自己可就难堪了。

“诸卿听令:厂卫立即潜入张家口,查探具体实情。军中夜不收出动,侦探张家口附近靼虏部署。

其余人等收拾收拾,时刻待命。”

说服了众将,崇祯皇帝不再废话,立马下达旨意。

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在崇祯皇帝眼中,却是情报为先。

如今张家口勉强也算敌后了,没有情报的支持,崇祯皇帝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诺!”

众将轰然应答,战意滔天各自回去准备。

此番追随陛下御驾亲征,原本就是下定决心,誓要斩将夺旗,累立功勋,护卫陛下周全。

如今见陛下安排妥当,更是增添信心。

眼见勇卫营众将军心高涨,崇祯皇帝欣慰地笑了。

老实说,断敌后路,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最稳妥的打法,当然是按之前商议的,打一路放一路。

可是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却觉得大明的兵力白白浪费了。

汇聚在京城附近的各路勤王大军多达二十余万人,每日人吃马嚼,徒费粮食不知几何,殊为可惜!

也因此,崇祯皇帝这才决定,合理利用兵力。

陈新甲、高时明、洪承畴所部虽难称精锐,但胜在人多,又不是野战,足以让靼虏喝上一壶了。

拼消耗,大明完全拼得起。

随着崇祯皇帝的旨意,大军快速行动起来,厂卫以及军中夜不收分赴各地,刺探敌情并传递消息。

可以说,大明初期实行的“开中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北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尤为有效。

为此,朱元璋曾经特意制定律法规定:“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有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

这一律法的出台,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官僚权势阶级妄图染指盐引谋利的企图,对开中法的实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自朱元璋死后,开中法在大明权贵及各方利益集团的眼中,已然成为了他们权力寻租的目标。

成化、弘治年间,由于私盐盛行,权贵等又随意向皇帝奏讨占窝、垄断开中。

造成盐引的派发量大大超出了盐业的产能允许范围,这迫使大量边地商人空有盐引,却无盐可领,只能在盐场等待新盐的产出。

有的人需要等待守支数十年的情况出现,这极大的打击了边商输粮支边的热情。

从而导致开中法的执行变得举步维艰,很难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般良好运行。

明嘉靖十三年,户部给事中管怀里总结了开中法被破坏的危害。

大明弘治五年,时任孝宗皇帝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即“折色法”。

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

虽然,大明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但是,叶淇对盐政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大明初年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取而代之的是以食盐专卖为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手段。

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了眼前的财政利益,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

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

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

边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军费支出大幅提升,大明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