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八章 制度(上)(2 / 2)糊涂大帝首页

而提到两府,就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了。

唐代以三省六部制而闻名,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代的宰相,而他们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就叫做政事堂!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

唐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之名自此诞生!

唐贞观十七年,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搞得朝野上下动荡不安,唐太宗为了便于掌控朝政,授命亲信大臣萧瑀、李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参与政事堂议事,实际上就是在行使宰相的权力。

“同中书门下三品”属于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层官吏当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为宰相。自此以后,为相者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武则天时期曾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其后,唐朝皇帝以“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为由,常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渐渐地,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头衔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唐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等官衔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功勋、大将,也逐渐变成虚衔。

唐中宗在位时期,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