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穿着破烂,站在寒风中,等待人们施舍。这段时间,是他们的黄金时段。无论多吝啬的人,这时候也会给一块或两块钱。
二是舞狮。一般三男一女。狮头用骨架、浆、麻裱糊而成。外饰油漆彩绘,环眼能翻覆,大嘴可开启。狮子由两人装扮,一人举狮头,一人舞狮尾。头戴娃娃面具的人,拿着好吃的,逗引狮子。狮子开始不理睬,十分和善温良,后因受不了诱惑,摆出各种动作来抢食物。三人配合得当,煞是好看。女的在一旁敲小锣,咚咚当当敲一气,唱些吉利歌,曲调简单。狮子追抢无望,开始摇头摆尾,对着房主,装成可怜模样。房主就给他们钱。有些房主大方,表演未开始就给钱。可想而知,表演是短暂的,他们着急跑下家捞钱去了。
终于熬到除夕。这晚我们早早休息。凌晨两点,父亲叫醒我们,穿上新衣。家里堂屋墙上,蜡烛已燃,火苗颤抖不止。香炉上还插有三根香,旁边有几个碟子。碟内有糖果和饼干。有些人家已吃年饭。鞭炮声响起了。这是真正过年了。
这时绝不许高声说话,即便平时脾气不好的家长,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反复叮嘱,过年时最好别乱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因为过年时刻,关系家人来年运道。
母亲炒好菜。父亲拿三个小酒杯,还有筷子和饭碗。筷子架在饭碗和菜上,摆好凳子,请祖辈先吃。父亲来到堂屋,点燃烧纸,并三鞠躬。我铺好鞭炮并点燃。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他的祭祀天地神灵。
回到屋里。父亲把祭酒,洒在地上。又装三碗饭。饭只一勺。一勺代表祭拜祖先。我们吃饭,至少两勺,如只一勺,会被骂的。仪式结束,就是活人庆典。父亲总是先说,大多是吉利话。年夜饭要喝酒。我家喝甜酒,与红糖同煮,度数低,不易醉。甜酒不仅暖胃,还有借口多吃菜。春节时分,我们很少吃饭。
吃完年饭,是自由时间,一家四口商量,可看电视或玩扑克,就是不能睡觉,要除夕守岁。守岁习俗由来已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唐朝初期,唐太宗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但也有许多地方已渐淡忘。
玩了一会扑克,大家又看电视,节目都差不多。我不喜欢看。实在无聊,我就在堂屋放鞭炮。我喜欢“火箭炮”和“滴滴金”。“火箭炮”就是一个塑料管绑在木棍上,内放一点火药。左手拿“火箭炮”,右手点燃导火线。“火箭炮”直升半空,“嘭”的响一声。“滴滴金”就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到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正月初一早晨,如遇邻居,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随着时代变迁,拜年形式更加多元化,但不变的是祝福和温暖。
初二开始,亲友来往拜年,主要是父母两边的直系亲属。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平时外出谋生,难得一聚。这也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大家免不了又是喝酒。
这几天有趣的有舞龙。龙身由竹扎成圆,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金黄色花布。每隔五六尺有一竹竿,共有九个。龙头较重,需力大的人举竿。舞龙时,九人各持一竿,作游龙飞舞之状。龙前一位举着龙珠的人,开始晃动龙珠,龙随身跟进。他们动作娴熟,快慢一致,把神龙演的惟妙惟肖。蛟龙漫游、龙摆尾、龙头钻档子等表演让人拍案惊奇,掌声不断。这需长时间配合,才能达到的效果。舞龙耗资大,主要人多。村里除了管饭,还要给钱,并且不能比其他村少,不然显得小气,有失颜面。
还有花鼓戏。初三后才有。定在晚上,因前期工作长。场地建在空旷院里,可容上千人。当天白天就摆开阵势,把锣鼓敲得整个村庄都震颤起来,女人说话的声音提高到一种亮堂的程度,男人也高声朗气起来,一年里的忧愁和烦恼都在震天撼地的锣鼓声中抖落了。大家都知道今晚有花鼓戏了。
演员都是村里冬闲的村民。有人开始架台。架台由几根树干交叉而成。用粗绳连接树干,挂上布块作为屏幕。演员由幕后走出。树干上,装有几个百瓦灯泡。树下放音响。这地方,有人把守,禁止走动。场地右角,摆有桌子,下有火炉。配乐人的地方。
傍晚时分,演员开始化妆,脸上涂上厚厚的粉。化妆房外,许多小孩不停地观望。又是锣鼓声响,但有吹箫拉琴配合。预示一切就绪,大家可以前往。曲非名曲,但蛮有味道。我不用抢位,因父亲拉二胡。从小到大,节目没啥变化,开场可说千篇一律,先出两个大红脸,表演各种倒立或翻跟斗,向大家祝福新年快乐。因是熟人,滑稽表情,让人捧腹,哈哈大笑。笑声未停,幕后有声。大家默契的安静,主角上场。刘海砍樵是每年必有节目。刘大哥和胡大姐一搭一唱,特别搞笑。或许还有感情因素,胡大姐是小姨演的。
花鼓戏不局限本村,邻村也唱,但报酬低,纯属娱乐。好景不长,电视普及,文化流逝。剧团解散了。
初八过后,拜年的事情基本结束。许多村民又外出谋生。村里又冷清了。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日子,就差不多完结。母亲说话了。
“从明天开始,收心写作业,要开学了。”
我默默地听着,心里十分不舍。当晚睡觉,滋味真不好过。
如今长大,时间飞速流逝,令人恐慌。生活富裕,大家变“懒”。童年的春节不复存在。没有美食诱惑,没有神秘气氛,没有过年乐趣,但年还得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