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一章:成立血网【二】(1 / 2)网游之我在异界当老大首页

待修改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屏风艺术的发展及变化,从功能到设计形式再到材料选择,从中反映出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的提高。

关键词:传统屏风;精神文化;传承发展

0绪论

屏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挡板、隔板的意思,所以屏风即指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我国的传统屏风作为室内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延续并发展了数千年。屏风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传统屏风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屏风的艺术发展水平,它更可作为一种珍贵的史学材料,作为参考,来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经济水平、民族文化等等。

1屏风的历史及渊源

屏风的起源很早,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时的屏风被称为“邸”或“”,据文献记载:西周初期,屏风为木框结构,表面用绛帛覆盖,屏面的图绘为斧头,在颜色上除斧刃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在当时,屏风是政治活动场所中室内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天子权力与地位的体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屏风已被广泛的使用。同时出现了属于供人观赏的纯装饰性的座屏。而汉代,民间制作屏风的作坊已经很普遍,屏风从皇宫内院发展到寻常百姓家。汉代的屏风有了一个发展,就是由独扇屏风发展到46扇拼合的曲屏。汉人将屏风放在床榻后面,与床形成一个整体。这一变化得益于西域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发展为以床榻为中心。

屏风发展到了唐代成了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屏风成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唐人在屏风上绘画或题字。在唐代,请书画名家把作品留在自己的屏风上是一种时尚。加之唐代是中国家具高矮并蓄的时期,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流行,屏风也渐渐高大起来。这种高大的屏风可围合成一个私密的空间,重新分配室内的空间布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需要。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在室内起分隔、遮障、装饰作用的大型独立板屏以及带屏大床等。这一时期,社会的审美风气发生了改变,屏风的设计风格也一改故辙,变唐代及前代设计的厚重为轻盈简洁。此时屏风设计风格的简明、朴素,为宋、明时期屏风设计形成简练、质朴的风格做好了铺垫。

在两宋时期,垂足而坐已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这时期的屏风以低矮底座的宽大独扇屏风为多。宋代屏风采用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且注重细节结构的处理和装饰。此外,宋代程朱理学和道教的流行,导致宋人审美观念的变化,他们欣赏朴素简洁、工整规范、简约实用的家具风格。因此,这时期的屏风形成了简洁实用的结构和清秀素雅的装饰风格。

屏风发展到了明代,种类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其最突出的变化是在屏面设计和装饰工艺上。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的是在屏面上模仿名人书法、绘画、诗词,这得益于明代文人积极地参与家具设计活动,他们的审美影响了家具的风格及制作。在装饰工艺上,明代屏风运用较多的装饰手法有镶嵌、雕花、彩漆等,尤其是镶嵌的种类和雕刻的形式更为丰富。而到了明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悬挂在墙上起装饰和陈设作用的屏条,称之为挂屏。挂屏作为一种室内装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般成组成对悬挂在中堂两侧。

到了清代,屏风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室内空间和阻挡视线,同时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私隐和彰显厅堂内部的高敞。清代屏风设计受宫廷的影响,在用料上讲究厚重,尺度宏大,雕饰繁复。因此,清代屏风形成了造型浑厚稳定、装饰手法雍容华贵的风格。

2中国传统屏风蕴含的文化

中国传统屏风设计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起来的。屏风自产生以来除了象征皇权之外,其还具备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屏风的造型与屏面上的色彩及字画可以和居室主人的性格、身份、爱好与审美观互相融合,起到“景、情、人”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因此,屏风能使古人们在五花八门、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中情有独钟。透过屏风的造型、屏面上的图案及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蕴含其中。

礼制文化。传统屏风在古代反映了一种礼制文化。屏风最早起源时就是作为御用器具,彰显天子威仪。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屏风作为器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断显现,屏风的使用也从深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但是阶层等级的礼制文化在屏风的造型、材料、屏面的纹样等方面都有体现。古代中国非常注重伦理及纲常,古人通过屏风来宣扬礼教文化和道德思想。宋代思想家李公麟言:“圣人制器尚象,载倒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说明了人造之物必须融入人的思想观念,并对此观念以直接的方式传承于世。所以屏风有教化、传行,以寓后人的观念性作用。

环境文化。中国古代的环境观就是风水观。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忌风喜水,风要藏,水要聚。因此,屏风在中国风水文化中是作为挡风的器具来使用的。屏风可以使进入居室内的气流呈形路线,使外界的气流减速,从而接近人体气血运行速度,使人产生舒适感。同时屏风还可以增加居室的曲折之美。通过屏风重新布局室内空间,使两个空间产生“亦隔亦透”之感,表现了中国道家的“有、无”相生相融、互为渗透之道。屏风还能满足人们的私密性和心理安全感的要求,所以,屏风在古代居室内使用极广。

审美文化。传统屏风设计的发展是不同时代审美观的体现,更是社会物质发展的真实写照。西周时期屏风是为最高统治者天子所服务,所以这时期表现出的审美特点是井然有序的风格,以及“道器一体”的价值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屏风装饰纹样为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以及表达现实生活情趣的场景纹饰。到了汉代屏风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视实用性和审美的统一,在纹饰上出现了流云飞动的装饰纹样。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玄学的兴起,所以这时期屏风的设计风格追求简约、自然、多样、超凡之美。唐代屏风的体积更大,更容易装饰,也更能体现出主人的审美。这时期由于写实绘画风格的盛行,屏风上的装饰纹样多为写实的山水、人物与花草画,屏风成了唐人情感的载体。宋元时期屏风的样式承袭了前代,但是在造型上却更为精美,且出现了用大理石作为屏面的装饰,这表明了人们对于屏风的审美已由绘画转向了优美的天然纹理。明朝屏风工艺的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用材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装饰华丽多变。清代屏风造型浑厚,体形庞大,装饰繁琐、富丽堂皇。

纵观各朝各代传统屏风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每个时代的艺匠都在屏风这一器具上展现自己最完美的手艺,每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也在屏风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3结论

中国传统屏风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为我国古代室内重要的陈设器物,除了有挡风、遮蔽这两种最重要的功能外,还可以重新分配室内空间布局,满足人们日常起居、会客、宴饮等各种场合的不同需要。而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屏风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中国传统屏风的设计及其文化的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屏风是一种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得的器具,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华勇从屏风看环境心理艺术教育,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