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 财务自由和经济自由(2 / 2)忧郁的Z世代首页

投身公益,追求梦想不晚,

不满足现状,继续把影响力扩展。

新的征程,思考人生的答案,

成立俱乐部,分享经验的暖。

众人成长,欣慰在心中流转,

为人生价值,奋斗永不散。

传承延续,希望在孩子间点燃,

培养财商,责任在心中沉淀。

孩子们成长,未来充满期盼,

财富的意义,在传承中彰显。

回首过往,感慨万千不断,

努力奋斗,成就人生的斑斓。

感恩时代,感恩家人和伙伴,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如火焰。

莲歌的故事,激励着众人向前,

勇敢追梦,实现自由的彼岸。

在财富之路上,绽放光芒灿烂,

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诗篇。

财务自由与经济自由乃是所有自由的前提,其中还涉及供养关系等话语。在民国时期,林语堂曾歌颂中国。林语堂认为,西方老人在养老院的生活或许有其特点,但永远无法与中国老人的四代同堂相媲美。在中国,儿媳妇见到老人会问好,这种家庭温暖以及所带来的心理调节是难以替代的。忍住不管小孩并非易事,欧洲老年人个性强烈,习惯独自居住,然而内心未必完全如此。欧洲老人有时会羡慕中国的广场舞,认为这种业余生活极为精彩。人们性格中虽有忍耐与约束,但有的父母却觉得孩子来看望自己很烦,他们觉得生活挺好,无法接受一起住一个月;也有一些父母则相反,什么都要管,甚至要求孩子上缴赚钱所得。

此外,从制度层面以及人类历史角度来看,这种安排颇为特别。在过去,下一代为何要养老并尊敬老人呢?曾经有过只有老人才能吃肉的时期,因为在过去的社会中,知识积累纯粹与年纪相关,经验即智慧,知识靠时间积累而来,故而有“越老越聪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通过长老这样的概念来解决社会或家庭问题。然而在今天,这个功能已被剥夺。

在现代社会,老人通常并非最有智慧之人,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最笨的。老人不会使用各种电子设备,经验也变得毫无意义,老人本身的客观价值在下降。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重新出现弃老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些社会对特定群体而言,老人的经验价值并非那么重要,这是因为社会环境恶劣、条件残酷,例如电影《楢山节考》所展现的那样。所以,社会发展出一种习惯,即真实存在的将老人背上山等死的做法。

有中老年妇女谈及此事,儿子和爸爸将爷爷背上山,下山时儿子对爸爸说自己以后也会这样背他。传统和观念往往难以接受经济上的这种安排。人类无论哪个社会和人种,其风俗习惯都是被生活环境所逼出来、造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或许是最好的安排。而如今金融市场发达、产能过剩,便不再有这种事情发生。整个格局和文化规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类历史一直如此发展。我们中国人总是质疑中国文化为何必须是孝敬、养子防老,实际上并非历来如此,而是一直在变化,会根据新的生活环境和机会,使每一个人发生重大变化。

将爷爷背上山等死并非残酷,而是如果社会有需要,社会就会产生相应的信仰。比如相信某个神专门接老人走,谁家不接,老人在平地也会遭报应。这样便会发展出一系列信仰,使这种行为合法化,让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去做。

现代社会的人活得娇贵,正如父母那辈人所说,在战乱年代根本谈不上养老和生死问题。如今的很多问题恰恰是因为社会在变好,人们有了养老送终、善始善终、全孝道、父母感情等需求。有文化、有读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可以说住养老院,不需要孩子,孩子爱来不来。但很多父母聊天的唯一话题仍是孩子,他们没有独立的生活。如果卧病在床、相依为命,长时间见不着孩子,电话也很少,生理上虽得到照顾,但心理上呢?像陈志武、钱理群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但大多数人不行。美国的养老院是因为有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行业里的配套,一个个环节到位,才慢慢脱离养子防老模式。养老院里都是八九十岁、一百岁的老人,进去一看还是让人觉得可怜,大多数美国老人还是希望看到孙子孙女的。社会和文化需要经过调整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从古代到现代,人会变得无情吗?一方面表面上看似无情,但实际上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人所受到的尊重,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这与亲缘家族关系不同,是对每一个公民个人的尊重。

夫妻关系最早在当年也是家族交易和财产的起源,这个理由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在母系社会,一妻多夫,男人次要,女人最重要。在原始社会,男人要出去打猎,一年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男人会死亡,所以生活悲惨。如果后裔后代以男性这条线来定义,很多小孩一年以后就没有父亲了。母亲在部落里干细活,不打猎,不面对生命挑战,就成为小孩归属的一方。

在定居农耕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农耕社会都或多或少地采用父系的养子防老体系,于是出现了一夫多妻的普遍婚姻关系现象。

在前工业社会,基督教社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从产业结构的变迁来看人类的夫妻关系和家庭里的权力结构带来的变化,十分有意思。在互联网时代,转型要进一步向服务业转移更多,这些对家庭关系会慢慢产生很大的变化。中东游牧民族男性多妻,因为战争寡妇多,婚姻制度是社会安排,即社会如何安排人。在多妻的家庭中,女性还挺有地位,能吹枕边风、管家事。相反,在看似男女挺平等的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之外的地方,却面临着明显的玻璃天花板。

经商的人去谈判会说女副手比男老板聪明,和女副手交流。女副手记住所有事情、有安排,这种格局是社会的需要和环境造成制度变化的体现,比如在处理两代关系和两性关系方面。个人只能在心理上适应,这是变动秩序下的一个很大问题。在家防老是抽离社会的,会让人感到孤独。越到后来,活动范围越小,甚至不出家门。老人院是社交环境,具备不具备社交能力、性格和社交技巧很重要。

老人宿舍和公寓在欧美流行,并非百分百的养老院,更像是一群朋友养老。瑞士也有这种情况。中国自古以来也有这种安排,如顺德风俗中的妈姐,一辈子不婚嫁,跟着打工人家关系密切,存一笔钱老了买房子,一群妈姐一起买姑婆屋,整排整条村都这样做,形成社群。香港在退休养老方面的保障很少,很糟糕。经济关系的转变导致传统家庭关系的改变。人类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天经地义的,一直在变化。在今天的社会,男的不缺性,女的不缺钱。传统黄梅戏里的公司承包制、合伙被现代的各种公司取代,不需要通过婚姻解决。每个人会发现只有自己靠得住,回到个人生存的原子状态,变成孤独的星辰,一切都在离散,但传统价值观的惯性还是很大。

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对稳定家庭很重要,这关乎男性本身性格的健全和尊严。家庭的功能和角色不断被剥夺和剥离。1958年,绝大部分的人出生在家里,死也死在家里,家里上学不上幼儿园。而如今,生死的地方变成了医院,幼儿在托儿所、幼儿园,整个家庭的角色在不断剥离,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手机微信朋友圈也有情感功能,鲁迅也说过爱情是要有所附丽的。

纽约州做过统计,婚约这张纸可以带来双方一千多种不同的权利,如移民权、养老医疗、附件的健身房、人寿保险等。在利益面前,对婚姻这张纸的看法有差别。制度是人设计的,结婚的人交税比单身的人少,有孩子的更少。妈妈也是一种功能,如学校保姆。金钱等其他办法约束不了,就对他们好点。经济不指望,家庭感情的建立和巩固只能靠真正的平等交流,这样感情才会纯粹。人的家庭关系能够好、夫妻关系能够好、感情的发展能健全并非天然的,需要学习。要注意情感勒索,约束伴侣、子女、父母,使自己变成受害者,让他们在道义上、情感上负有责任。纯粹的情感关系并不容易,需要学习。加拿大医疗制度很好,护工服务水平高。中国遗产制度是诸子均分,美国则完全靠遗嘱。

在这个持续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家庭关系的变革呢?财务自由与经济自由果真为所有自由的前提吗?

不可否认,经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抉择空间与可能性。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家庭情感的重大意义。在追逐经济自由的征程中,我们切不可忘却家庭的温馨以及亲情的力量。

或许,我们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得一个平衡之点。既要尊崇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又要珍视家庭的情感纽带。我们能够借鉴西方的养老模式,同时也留存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我们可以经由学习与交流,提高自身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防止情感勒索,构建真正纯粹的情感关系。

未来的路途依旧漫长,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索。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勇敢地直面挑战,竭力寻觅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之路。不管是经济自由还是家庭情感,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牢记珍惜家庭的温暖,共同缔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