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章 长安文化风云(2 / 2)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首页

而破庙内,几个传教士则满脸惊恐地蜷缩在角落里,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倔强与不甘。

林羽深吸一口气,缓缓走进人群之中。

他张开双臂,大声喊道:“乡亲们,请冷静!吾乃朝廷之官,必妥善处此事。”

村民们看到林羽,情绪稍有缓和,但依然警惕地盯着破庙的方向。

林羽走进破庙,与传教士们进行了一番深入长谈。

他了解到,这些传教士并非有意冒犯大唐的传统,只是过于急切地想要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忽略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林羽严肃说道:“诸位远来皆为客,大唐喜纳各方文化之交流,然必尊重吾大唐之伦理纲常。家族于吾大唐乃社会之根本,弃绝家族之论,实难为百姓所纳。若欲于此传教,需入乡随俗,调整教义。”

传教士们听了林羽的话,陷入了沉思。

经过一番艰难的沟通与协商,传教士们最终同意修改部分教义,尊重大唐的家族观念。

林羽又转身对村民们解释:“乡亲们,此些洋人已识其错,彼等承诺今后必尊吾等习俗。吾大唐以和为贵,且文化交流亦能携来新之知识与技艺,不妨予彼等改过自新之机。”

村民们虽然仍有疑虑,但出于对林羽的信任,最终放下了手中的农具。

然而,文化冲突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

在长安的学府之中,又爆发了一场关于学术思想的激烈争辩。

以国子监祭酒为首的传统学者们,坚决扞卫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引入任何外来的学术思想;

而一些年轻的学子和从海外归来的文人则大力倡导学术自由,主张吸收西方的哲学、科学等知识,以丰富大唐的学术体系。

双方在学府的讲堂上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这场争论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市民百姓的关注。

一时间,长安城内分成了两派,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林羽和苏瑶意识到,这场学术之争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导致大唐的知识阶层分裂,阻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他们决定在国子监举办一场盛大的学术辩论会,邀请各方学者和学子参加,共同探讨大唐文化的发展方向。

辩论会当天,国子监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而紧张。

传统学者们坐在一侧,表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的坚守;

年轻学子和海外归来的文人则坐在另一侧,充满朝气与活力,跃跃欲试。

辩论会开始后,双方你来我往,各抒己见。

传统学者们引经据典,强调儒家思想对大唐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年轻学子们则列举西方学术在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的成就,阐述学术交流融合的必要性。

林羽和苏瑶坐在一旁,认真倾听着双方的观点,并不时地交换着意见。

在辩论的关键时刻,林羽站起身来,发表了见解:“诸位,大唐文化源远,儒家乃瑰宝,然不可守旧。西方学术虽异,亦有可取,如天文历法助农事,数学精妙利工程。大唐应持开放之态,以儒为基,融各方文化,方可昌盛不衰。”

林羽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深思。

经过这场辩论会,不少学者和学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一些传统学者逐渐认识到外来文化的价值,愿意尝试了解和学习;

年轻学子们也意识到儒家思想在大唐社会中的深厚底蕴,不能盲目排斥。

长安城内的文化氛围逐渐从对立走向了交流与融合。

但就在此时,北方边境传来消息,一些游牧部落因不满大唐在文化交流中对他们传统习俗的忽视,开始集结兵力,有南下侵扰之意。

林羽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前往边境安抚。

他深知,这是文化冲突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延伸。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林羽带着使团来到边境,与游牧部落的首领们进行了会面。

他发现,这些部落首领们并非蛮不讲理之人,只是他们担心随着大唐文化的强势涌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将会被逐渐淹没。

林羽耐心阐释大唐文化交流政策,郑重承诺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

他还提议在边境地区设立文化交流集市,使双方百姓能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部落首领们听了林羽的话,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他们被林羽的诚意所打动,最终放弃了南下侵扰的计划。

林羽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为大唐赢得了边境的安宁。

随着这一系列文化冲突事件的解决,大唐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稳健的步伐。

林羽和苏瑶并肩站在长安的街头,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相视而笑。

林羽轻轻地拍了拍苏瑶的肩膀,苏瑶则握住了林羽的手。

两人眼神坚定,充满希望,继续向着前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