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四家区别(2 / 2)从三皇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老子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称为道,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对立和转换,比如强与弱,刚与柔,事物超过极致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但他认为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不是上升前进的,而是循环往复的。

“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其用到政治斗争上,就是要保证自己不败的同时,加速敌人的由盛转衰的过程,故越国能以弱胜强吴。

儒家出自司徒,帮助人君顺阴阳而明教化,讲文武周公之道,所以儒家好为师,特别是帝王师,之前在西河讲学的子夏子,收魏侯为学生,是孔门儒家第一个成功的帝王师。

孔子死后,弟子离散,有人从官做宰,有人聚众讲学,传播儒学,有的隐于人海。

四家在大国兼并小国的事情上,道,儒,墨都反对,儒家支持的大一统是各国在本国内的统一与和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阐家是有选择的支持,而标准就是看变法与否。支持变法之国吞并未变法之国,反对未变法之国与未变法之国,变法之国与变法之国的战争。

在人才选拔上,墨,儒尚贤,而道阐不尚贤。

在治理国家上,墨阐讲法治,并且支持共议,儒讲德治,主张礼乐,道家反对法治,主张无为而治。

在天命上,道讲规律,阐讲缘起,墨用自己规定的天命,儒家是抽象的天命。

在教育上,墨阐儒都聚众讲学,成为显学,但墨家多手工业人,阐家多孤儿,阐教多奴隶庶民,儒家多士族。

在分布上,道墨阐基本都集中在泗水诸小国,包括齐宋越一带,儒家因为子夏子在西河讲学,有魏侯支持,于是儒家的中心转移到魏国了。

阐家以宋国为中心,向士族传递阐学,向周边小国传播阐教。六年前,趁着三晋伐齐的大战,将大野泽中逃奴组成的盗贼团伙组织起来,灭了薛国,建立了薛(共和国),又击败鲁国的干涉,开始在薛(共和国)执行变法。

四家都曾经游说过楠嘉的父亲和祖父,但上代巴公更受到魏国变法成功的影响。

虽然旧教在巴国还是主导的思想,但是四家在巴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地理为划分,江汉平原首推道儒,多集中在士族间,远离郢都的淮河与靠近黄河一带的底层,则受墨阐的影响。

楠嘉对四家的印象,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

就见吴起起身开口道:“快将他们迎进来。”

不多时就见五位穿粗布麻衣,戴木头发簪的进来了。

为首老者穿灰色竖褐,年近五十,留有胡须,目光炯炯的注视吴起,然后行礼。

其他四位武士落后半个身子,腰跨长刀,手持长矛。

和墨者一样,他们也有心中大义,听闻三晋伐巴后,穿越整个巴国最北方,横跨五百多公里来到战争的最前线,但是两家的目标却完全相反。

老者开口道:“我们听闻魏国讨伐巴国,特来帮助!”

很久以后,楠嘉才明白,为什么老者当时要提帮助魏国,而不是三晋。因为阐家帮助的标准是变法与否,而三晋唯魏变法。

较墨家,吴起更熟悉阐家,因为魏国变法后,魏侯想不到,自己竟然受到远在泗水的阐家门人赞扬,甚至整个魏国都成了阐学向往的国家,然后就有大量的阐家门人到达魏国。

在第一次觐见魏侯时,更是宣布阐家将支持魏国对一切没有变法的国家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