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魏军的营帐连绵数里,旗帜在寒风中僵硬地舞动。
宛城的城墙上,巴军士兵们严阵以待,冷冽的寒风像刀片一样,刮在他们粗糙的脸上,却依然坚定地握紧手中的武器,眼睛紧紧盯着城外的动静。
不时好奇的注视着那位像工匠的裋褐秃头老者,他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是看得出来守将褚晨很尊敬他,欠半个身子在老者身后,恭敬的弯腰问道:“先生不远千里,只为帮助我们抵御三晋,余唯先生前驱使唤!”
老者姓墨名翟,原为宋国人,居鲁习儒,后弃儒学,聚众讲学,广收门徒,创立反对儒学的墨家学派。
认为人民的问题是三患,也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解决方法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用力助人,有财者分财助人,有道者用道教人。
而王公大人则是要做到三务,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提倡尚贤,反对贵族世袭,认为选拔人才应该不别贫富贵贱,远近亲疏。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主张选举天下最贤的人为天子和所有大臣,而所有臣民就必须服从。
用非命,明鬼,节葬,非乐,反儒家天命,远鬼神,厚葬,重乐。
他虽然反对儒家的天命,认为个人的贫富安危,天下的治乱不是天命决定的,这些可以通过人的努力达到富贵安治。
但是又假设了一个宇宙的主宰“天”,认为这个“天”是有喜恶的,也就是“天志”。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一边“明鬼”祭祀鬼神,一边又“非命”不相信天命,看起来矛盾,也是因为他认为需要让人心中有所畏惧,从而自我约束,甚至行善除恶,但又要反对暴君贵族依靠天命来愚弄民众。
为了奉行天的意志,在以选举为前提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尚同”,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所以从全天下选举出来的贤人,担当国君大臣就必须“上同于天”。
“同天下之义”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上同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就是动乱的源头。
这些主张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下层的手工业者,游侠,为了实现这明显是入世实践的墨家学说,墨子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首领是钜子,其学徒是墨者,每个墨者要上交一部分自己的收入,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
因为有着强大的信念,墨者都穿粗布草鞋,生活极其清苦。
要是愿意摧毁一个小国完全不是问题。甚至大国君主也得防着,毕竟墨者只要想,就可以像聂政轻易刺杀一位大国相国一样,刺杀他们。
这也是敢在变法还不是主流,贵族世袭统治的天下,宣扬选举天子,法是君民相约之法,而没有被扑杀的原因。
所以在天下大国小国中都很有威望,不是君主,胜过君主,常为诸侯座上宾。
因学说积极入世,在齐宋等地很有影响,与儒阐并称天下三显。
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阻止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常常穿破草鞋,磨破脚掌,风餐露宿,不求回报的帮助小国防御大国,阻止不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