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人为善、人为恶(2 / 2)百家无双首页

二者有毛的关系。

读书读傻了吧??

家里除了那位话少的三弟、其余兄弟姐妹学识水平、都无法与这位书子相提并论、而自己长年经商累积的习惯、张嘴充满读书人所言的铜臭、很是不妥。

正好借此试探下那位苏家姑爷。

凡书听闻面露欣喜眼神直视、整理好亚麻衣裳上的褶皱、拱手揖礼:〝在下古凡书、字琴歌、师承周夫子、在此幸会。〞

读书人的见面、说出名与字代表了认可、而报出自家师承、则代表愿意与你相熟交心。

〝在下周平、字素阿、师从周树人。〞姜湘南同样回复、态度端正念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家师名言记在心里。〞

报出自家老师的辞藻、同样也是报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当学子别日大鹏展翅、不出名的老师易有借光的隐藏意思。

读书人并不反感、反而非常提倡、认为你是将恩师放在心中。

反而像古凡书的恩师、本身就是世人知晓的儒师、则不需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家师为民心立、大义、大义。〞古凡书双眼精神十足、巴掌拍在桌面起身而立、词文拒绝的模样像是、品尝无法让人抗拒的蜜糖。

这般如痴如醉的模样有些癫狂、让另外几人都心生远离的感觉。

〝学子这次西行路、有机会定要去拜访一下。〞

姜湘南不知道的是、古凡书能从对方书写的习惯、笔锋的轻重、又或者所著的诗词、共情有感。

作为儒家的书子、他有这本领。

相见是不可能、我都没真正见到过本人?

姜湘南有些汗颜、歉意的说出:〝家师周游远方、愿为天下人安稳寻得敲门砖、至今未回。〞

大周这几年太平波动、单说前年雪灾造成流民南下、引得山匪增多叛乱不断、朝堂官员斗争不减至今还未解决。

西北三国趁机转移南下劫掠、执行抢光、杀光、烧光、与凶恶沾染、名声小儿止啼。

为百姓求得“安稳”二字谈何容易。

〝周兄从小受此熏陶、怪不得连张大人都口中赞扬。〞坐在角落里的寒家三子此时开口、家中唯他文雅而体弱、穿着浅绿竹纹衫、语气带着求教:〝不知周兄弟所属善还是恶。〞

九月面色不变、心里暗呼这读书人心眼就是多。

儒家乃是百家之中极为靠前的大家、脱胎于人族三教的理念、主张众生平等、礼形合一、德善亲力为。

学子广布云云、而知识开拓了学子的视野、也造成了学子们对当下环境的困惑以及怀疑。

儒为知识的传播、儒为善恶的判断、儒更为治国之道。

结合当下的时代、战乱刚平、大周的初代皇帝修为无双、号召百应。

大多数学子顺应儒圣思想、礼行贴合有教无类、宣扬为民可拥有思想、平等看待才能国心凝聚、百姓安康、修行万般人为善、受世人追捧。

极小部分学子认为、学礼顺上承接君命、听号召、执号召、思维需统一、文化需统一、推崇万般人为恶。

也就是说、一个想要真善美、一个想用拳头打出真善美。

这种思想并不贴合当初的时代背景、就算露出也会被掐掉芽头。

儒家一家独大。

直到大周国力的衰败开始、也是儒家思想的分裂点。

那时候的战乱的背景下、周边矛盾加剧、人为恶的理念逐渐放大。

当时的同治皇帝执掌、认为需要改革旧礼、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有修补的可能、可惜改革这方面永远不是一帆风顺。

改革意味着利益、那时候的儒生早已参与到朝堂之中、德善亲力为、已是口号而不是谨记于心的警示。

不少儒生以及游士引用经典、借用古代圣贤言论批判当下、参与政治、阻碍改革。

这下好了、彻底点燃了同治皇帝的怒火、暗地支持〝程荀〞为首的儒生、使其争斗号誉正宗。

再大刀格杀、坑杀儒生烧毁教材、自主编写重新成礼法。

让程荀成立郡国学、在此学习的儒生才有问鼎朝堂、彻底把儒家与皇家挂钩、儒为帝思想。

只留下点墨院这儒家源头。

时至今日关于人为善、或者人为恶、书院学子们还会争论不休。

寒家三子不与古凡书这种学痴交流、也是因为他学于郡国学、不讨论文学、思想上会不同、话语上会不通。

询问姜湘南是何派系、同样有着心里打算、你认定为恶、那么你会与点墨院之间划出缝隙、你认定为善、那硕大的朝廷读书人都无法让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