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签证之行一切顺利,接下来的日子,简心就在家耐心地等待通知,平静地过着每一天。有一天,简心和往常一样,在父母的公司里玩耍,家族企业就是如此,在公司待的时间比家里还要多。父母常年辛苦工作,很多事情都要亲自操心,所以早就把工作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简心和弟弟简阳每次放学回家,也会跟着父母,在公司里面写写作业、看看书,或是玩耍玩耍。她在母亲的办公室里坐着,随意翻看《读者》杂志,一个邮递员急匆匆地进入办公室,大声问道:“请问谁叫简心?这封信来自海外,是她的信。”简心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很诧异,他们家在国外没有任何熟人或亲朋好友,有谁会给她写信呢,她也没有任何笔友呀。她心里觉得很纳闷,也很好奇:“不管如何,先打开看看再说。”她向那个快递员说了声谢谢,然后接过信,看到信封上真真切切地写着收件人的名字“简心”,然后她快速扫了一下寄件人的名字与信息,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地注明两种语言,中文“黄小丹”以及一种不同于英文的外语。简心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封信,带着一丝疑惑开始读,信里面写道:
亲爱的简心同学,欢迎你即将来SCHLOSS NEUBEUERN读书,开始崭新的异国学习生活。我在这个德国私立寄宿制学校已经就读两年了,我来自BJ,现在是11年级,对这里的一切比较熟悉了。你刚来德国,一定会感到不适应,很陌生,请你千万不要太担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一切会慢慢好起来,这里的学习生活和国内完全不同,如果你来到这个学校,有什么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我很乐意帮助你,为你解答。很高兴你的到来,至此希望你一切顺利。
黄小丹
2002年2月
简心读完这封信,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她感受到了一个远方伙伴的真诚与善意,对母亲说:“妈妈,你快看这封信,是那个德国寄宿学校的一位中国学生写给我的。她说,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去找她,她会帮助我的。”简心的母亲听完后,感到很欣慰,本来她还担心女儿第一次出国,什么都不懂,也不会当地的语言,怕她在外面吃亏或不适应,现在收到这样一封热心的信,她的内心顿时踏实了很多,她由衷地感谢这位北京女孩的热心肠。随后对简心语重心长地说:“简心,你到了新学校,有什么不懂,就去问黄小丹,她会帮助你的,不要一个人硬抗,大方一点,有句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有个自己国家的小伙伴在那个学校,也能好很多,你就不会觉得那么孤独无助了,不懂的事情多去问问她。看她信里写得那么真诚,一定是一个热情又善良的姑娘。妈妈这样放心多了,我和你爸爸也不可能把你送去德国,你一人去德国,本来我很担心,现在收到这样一封信,心里踏实安心多了。你也写一封回信,谢谢人家,不能收了信件不回复人家,这样显得不礼貌。对了,这几天我就抽出时间,去城里为这位BJ姑娘挑选一件礼物,你去了学校,就送给她,表达感谢之情。”简心听了母亲的话,很懂事地点点头,回答母亲:“知道了,妈妈,我会写一封信回复她的,让我想想怎么写好。”就这样,简心在心里思考着,如何礼貌而周全地回复黄小丹。为了表达感谢之情,也为了让简心以后的路走得顺畅一点,简心的母亲过了几天就去城里为黄小丹挑选礼物了,想买件漂亮的衣服送给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从没有遇见过,所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挑来挑去,最后决定买一条雅致而精致的苏州丝绸给黄小丹。每个女孩都会喜欢丝绸,摸上去那么光滑柔顺,图案显示的是江南的雅致与文人墨客的风韵,不是那么花里胡哨。一条丝巾花了大概680块钱,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一件礼物已经是非常昂贵了,足见简心父母对这个远方中国女孩的诚意与感谢之情,感谢她给简心一颗小小的定心丸,让她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和一个好友相互作伴,不会那么孤独和无助,也感谢黄小丹的热忱之心。其实简心也想拥有这样类似的丝巾,但她清楚地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所以她是绝不好意思开这个口的,这样的一个小心愿只能默默地埋在她的心底,她不愿意让父母为难,也不愿意乱花父母挣的钱。她心想:以后等我有经济能力了再买,现在我不需要这样的丝巾,这么贵,不值当。其实简心内心深处很多隐秘的想法不曾一一告知她父母,其一她觉得父母未必能理解她的想法,其二这是青春期的特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喜欢在内心深处拥有一片自己的私人领地,不让任何人进入,因为这是最安全和神秘的。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小的时候什么都愿意和知心的小伙伴或亲人倾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分享感变得越来越少,人真是奇妙的高等动物,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思维方式与认知在不同的变化之中,不会永远保持一成不变。
简心和她的母亲去城里采购完后就回家了。她像往常一样,在空闲的时候会经常去找她的表妹一起玩耍、聊天,表妹和她从小一起长大,是她最值得信赖的小伙伴,她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聊得实在没什么新鲜事了,就会开始评论电视剧的情节与各种人物。她们两个的关系亲密得犹如亲生姐妹,简心和她的弟弟就没有这么多话题可以聊,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吧。在表妹那里,经常可以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因为她们互相感同身受,也由于她们的性格中有类似又有不同的方面。相较于简心而言,表妹的心思更为细腻,考虑事情比较周全,但胆量却不如简心,她会更传统与内敛一点,如果事情不是十分有把握或稳妥,她是不会轻易去冒险挑战的。所以简心和她谈起出国读书的选择,表妹呈现出的是担忧居多。她担心简心是不是会适应那边的生活和环境,担心简心一个人在外会不会很孤独等。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是出于对简心的关心与不舍,她不舍得简心就这样离开,这样她们见面的机会变得很难得,但最后表妹还是衷心地祝福简心,希望她以后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近这样的诗句总是会萦绕在简心的耳畔,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世界上的事,不可能所有都称心如意,有得也有失。再好的朋友,再亲密的关系,也有分开的一天,最重要的是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以后如果分开了,脑海里还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回首一个个难忘而美好的片段。简心也很舍不得离开她的表妹,但为了追求她向往的未知而新奇的生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表妹看着简心,想到她即将远行,眼泪模糊了双眼,她说:“姐姐,你一个人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希望你一切都顺顺利利的,我会为你祝福和祈祷。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但我们可以写信联系,一直保持联系,无论以后身在何方。我们好好努力,相信一定会有灿烂的将来。好吗?”简心听了表妹的话,眼睛也湿润了,她很不舍得离开这个亲爱的表妹,对表妹说:“不用为我担心,出门在外我会好好地照顾好自己。你也一定要保重,爱惜自己。到了那里,我会经常给你写信,我们保持联系。小妹,我们一起加油,相信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只要肯努力,只要坚持。我们相互鼓励,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但现在我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去了德国,我那个德语老师怎么教我德语,难道他会中文吗?如果不会,那我要怎么学,我的英语也不行,都不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心里真的纳闷,刚开始怎么学德语。”表妹听后,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但为了让简心放宽心,她安慰道:“姐姐,这个你别担心,那个德语老师肯定有办法把你教会的。你不要想那么多,办法有很多种,可能他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教你德语,不需要用中文解释。”听了表妹的话,简心心里释然和明朗了很多,不再过多地思虑未来的事情,未知的难题等出现的时候去解决,现在这些担忧或考虑都是无用的。简心也曾想过,要不在国内先上个德语初级班,这样至少有一点语言基础,不会去了陌生的环境这么茫然或不适应。这个提议是简心的母亲提出的,她担忧女儿一句德语都不会,去了新的学校,很难适应或融入。在国内稍微学点基础的话,可能会好点。但当时在他们那个小地方,像德语这样小语种的外语培训班很少,几乎没有,大家都只热衷学习英文以及应对各门考试,哪有时间或闲情逸致去学第二门外语。只有在上海或BJ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才会有德语培训班。简心的爸爸表达了他的观点:“我觉得简心没有必要在国内学德语基础课程,因为这里的德语老师发音可能不标准,这样会误导她。直接去德国学,现在没有一点语言基础也没关系,到了那个语言环境中,应该会很快学起来的。我相信我女儿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困难是不会压垮她的。只要勤奋努力,一定就可以。”简心听了她父亲的话,点点头表示赞同,她再也不过多去考虑这些事情了,一切自然会有最好的安排。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留下任何的痕迹,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或顺理成章,但对每个人而言,时间的流逝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只会留在人的脑海深处,或成为模糊的画面,不再会在现实中重复出现。在家的这些日子里,在等待签证的时光中,简心曾在脑海中不止一次对过往的经历或记忆进行梳理,有时她不禁会惊叹人的大脑的神奇,她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的大脑可以存续这么多的信息,不管有用还是没用的,她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或画面会在大脑中留下特别深刻或挥之不去的印象,而有很多发生的零零散散的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遥远,只留下很模糊的片段,模糊到她要怀疑,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过,还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她的性格虽然大大咧咧,但也有极其敏感与细腻的一面,特别是对有些她很介意或在乎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大脑中呈现,然后就会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方面是消极的,另一方面是积极的,但通过她自我意识的控制,最终大多会是积极的方面战胜消极的方面。她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遥望远方,不知道看见了什么,其实她关注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大脑会时常空下来思考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只有她一个人知道,也只会留给她自己思考。她有时会使劲地去想象自己三岁或四周岁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她对生命的起点特别好奇,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也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又发生了哪些事情,那个年代留下的照片太罕见了,屈指可数。她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在她一周岁的时候,一个胖嘟嘟的可爱的小女孩骑在木马上,背景很简单朴素。还有一张照片是妈妈抱着一个小婴儿在外婆家院子里。她看着这些照片,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应该说更多的是陌生,她的脑海里完全没有这些记忆。有时她会去质疑生命的起点,她不理解大脑怎么这么奇怪,人在三岁以前所有的记忆都基本不会留在脑海中,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开始清晰或会在大脑中留下影像,但又会有更令人费解的事情,就算以前很多事情不记得,但如果孩子熟悉一个抚养人的气味或经常被这个抚养人照顾,又会对她有依恋感。她经常会独自感叹,人真是神奇又复杂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