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老街(2 / 2)伊万娜大街首页

还真别说,这两年是特给力,可谓大姑娘坐轿头一回,路面保养还说得过去。个别地方,也有小坑洼。大概是时代变了,人的觉悟高了。一有坑洼,就立码有人用沙子和石头子把坑填上。这样一来,雨、雪天,就不像从前那么泥泞和危险了,这让陈伯和往来行走的人们,着实高兴。

春江这些年,市长走马灯似地换,近几年大刀阔斧的城市改建,暂还未波及到老街。道两旁,多处还是过去移留下来的老房。

这些建置在路边的大、小平房。离远看,像小城过去的老照片,依旧简陋地立在城市的东角,如老人脸上积聚的皱纹,挂满岁月的沧桑。

八〇年复市的春江,底子薄、条件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城市发展的步伐迟缓。从这里老房子的构筑,就能看出滞后的端倪。

万子秋闲着没事,就喜欢围着家周围的这片方块儿转悠,这的房子就像邮票里的民居,有点儿看头儿。进入府东街,由西至东,房子连片一顺水,连脊房、土房、石头房、瓦房、喇嘛房、BJ平房,啥样都有,良莠不齐,一家一个样,有几间俄式建筑,显得有些老旧了。

从外地舶来的,后翻建的誉称‘BJ平’的房子,倒是蛮新奇。平平的房顶、高高的脖、长长的边檐、大盖帽。这典型的房屋造型,算是这片平房区,最时髦的建筑。

说起老街,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特殊’人物。那就是小巷路北,步行逾百米,道旁靠东侧的秦大碗,还住在他,二十年前的那座老房子里。房子是东厢房,房门对着道,并排是三家。他家的门脸朝西,有个东、西长约二米,南、北宽约二点三米左右的木栅栏小院。门前临街,房子是清一色的黑土坯,砌筑起来的。

房子平数不大,五十多平,院子跟外面的街路平行。而屋里的地面,却比外面低了很多,显得有些下井,就是凹下去的那种。要是进屋不注意,踩秃噜,很容易一屁股,卡在门槛上。

雨大的时候,上坎的山水,冲下来,常常会倒灌到院子里。屋门要是不堵好,准保让水灌包。

房子外的小土院,面积不算大,跟周围几家比,还是小很多。靠木栅栏边上,有一辆车辕已磨得油光铮亮,看似宽大,但闲置多年的胶轮车。

已露出木底的外屋门,有些破旧,用帆布片和粗棉布包裹着。门把手是一个,用大号铁丝拧成的手柄,用来在里面挂门。柄上缠着的白胶布,多年使用,早已经攥成了黝亮的黑色。

门边有一个小窗户,窗棂还是那种老式的,上掀式的木格窗。窗子最下一层,安有玻璃,而上层则用厚塑料布钉着。

房子的外型构造,像过去的碉堡。离远看,那是带泥的萝卜---有点土气。都啥年代了,竟还住这样的房子。走在路边,乍一看这房况,绝对有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那种悲摧感。不但另类,而且看了心里极不舒服。

长满蒿草的屋檐下,黑褐色的土坯墙,有些地方已然脱落。散溃的泥巴,赤条条地摊积在墙角,露出里面斑驳的黑泥墙体。后修补上去的黑泥,风吹日晒地,裂了很多道缝。就像夏日里,河床上,被烈日暴晒后的淤泥,所龟裂开的,一条一条刀砍斧削般的大口子。

整个房况,给人的感觉,就是看着有些不太得劲儿。至少,与时下所处的,这个年代环境,不太搭调。小院里,除了放在窗前的,那辆老旧的胶轮车外。余下的空地儿,都拾掇得挺干净。秦大碗夫妇经常出去拉活,回来的也晚,偶尔雨休的时候,常和邻居李电工两口子,走动走动。

每天吃过晚饭,万子秋都要出门,到附近遛弯。他每次走到这儿,总是看看秦大碗家的土坯房,时不时地摇摇头,触景生情。说不上是出自怜悯,还是源于同情。总而言之,这种莫名的心绪,做为同是时近暮年的老者,内心常滋生几分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