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以前的知识还没忘。”我高兴道。
于是接着向第二题看去:
……
这完全是一道送分题。在小学的奥数上经常出现,于是没有多想,立刻动笔写道:
『答:题目中的10元并没有消失,这只是计算时概念混淆罢了。
三人所得的270元与店小二独吞的20元,相加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两者主体不同。
其实应该这样计算:三人实际支出270元=店家所得270元(掌柜250元+店小二20元);三人起始花费300元=店家所得270元+店家让利30元。』
“这题很简单嘛,看来有机会穿越了,只是不知道这穿越到底怎么回事?还有我应该穿越吗?
算了,不管了。”
我边想边看向最后一题
……
与前两题不同,这最后一题,竟然是一道选择题!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这题肯定选B呀。
因为除了图书管理员,谁喜欢读书,又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呢?
想到这,我打算再次动笔,但在刚要落笔的一刹那,我停了下来。
这得多亏应试教育的洗礼,让我对笔试题目,有着深刻的觉悟:
那便是几乎每道题目都充满着出题人对答题人的“恶意”,特别是试卷的最后一题,里面必定埋藏着陷阱,一旦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因此,这道题肯定没表面上那么简单,否则绝不可能作为最后一题出现。
于是我进一步细想:“‘一个人喜欢读书……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就一定是图书管理员吗?这不见得吧。比如我就见过很多学生喜欢读书(课外书),且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
等等,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对他人生活真正感兴趣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呀,特别是孩子!
慢着,孩子?!我想我知道答案了。于是在试卷上最后写道:
『答:选择A选项学童,因为性格和职业其实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推断一个人到底是什么职业,只能通过概率来计算,即谁的人数多,谁的概率就大,而学童的基数明显大于其他任一选项,所以选择A选项』
“恭喜你,全部答对!即将进入穿越程序!”突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只见一道白光从电脑桌面射来,紧接着,我眼前便白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