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工业之心:有机化工铸就国家发展动脉(1 / 2)孙小北穿越三两事首页

孙小北再次睁开眼时,已身处一个名为“云澜国”的古代封建社会。四周是古朴的木质建筑,人们身着长袍,举止间透露着浓厚的古风气息。织梦者的声音在孙小北的脑海中响起:“欢迎来到云澜国,孙小北。此界以农业为本,工业萌芽未显,你的任务,是引领这个国家走向工业化之路。”

酿酒艺术,香飘四海

孙小北迅速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探索这个世界。孙小北深知要想推广新事物,必须先有很高的知名度才行,于是决定先从酒开始入手。孙小北深知,酒不仅仅是饮品,更是文化、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于是,他凭借自己对微生物发酵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现代社会积累的酿酒知识,踏上了重塑云澜国酿酒工艺的征途。

孙小北深知,酿酒的精髓在于微生物的巧妙运用。他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各种自然发酵的样品,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离出了多种优质的曲霉(米曲霉、黑曲霉、根霉、红曲霉等)。这些微生物将成为他改进酿酒工艺的关键。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孙小北耐心地培养、筛选、驯化这些微生物,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云澜国的气候和原料特性,从而产出更加优质的酒液。

有了优质的微生物作为基础,孙小北开始着手改进传统的酿酒工艺。他首先指导村民优化原料的处理方法,通过精细的清洗、破碎和浸泡,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发酵效果。接着,他引入了温度控制和通风系统,使发酵过程更加稳定可控。在孙小北的指导下,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竟然能如此显著地影响酒的品质。

然而,真正的革新在于蒸馏技术的应用。孙小北深知,蒸馏是提升酒精浓度、净化酒液的关键步骤。他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蒸馏设备,对发酵后的酒液进行精心蒸馏,成功获得了高浓度的酒精。这种高浓度的酒精不仅为后续的勾兑提供了基础,更使得云澜国的酒品在口感和风味上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蒸馏是酿酒的技术革新,那么勾兑则是酿酒的艺术升华。孙小北引入了现代酿酒中的“勾兑”技术,将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酒液进行精心调配,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平衡。他深知,每一滴酒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和故事,而勾兑就是将这些灵魂和故事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在孙小北的巧手下,云澜国的酒品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层次和细腻口感。有的酒醇厚绵长,回味无穷;有的酒清新爽口,令人心旷神怡。这些酒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享受,更成为了云澜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云澜国佳酿品质的提升和口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商贾开始慕名而来。他们被这些酒品的独特风味和卓越品质所吸引,纷纷提出交易请求。云澜国的酒品很快便走出国门,香飘四海。在各大商贾的推动下,云澜国的酒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探索新知,乙烯之光

孙小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当地农作物丰收后,常有大量果实因未能及时采摘而腐烂的问题。孙小北心中一动,决定尝试制作乙烯。孙小北使用高浓度的酒精在170摄氏度的高温下加入浓硫酸,使其分解为乙烯和水,再通过收集气体的装置收集乙烯。为了验证乙烯的效果,他特意挑选了一些即将成熟的果实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放置在充满乙烯的环境中。

几天之后,当孙小北再次打开存放果实的容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喜不已。那些原本还略显青涩的果实,在乙烯的作用下竟然迅速成熟了起来,色泽更加鲜艳、口感更加甜美。更重要的是,由于乙烯的催熟作用,这些果实得以在最佳时期被采摘下来,大大减少了因腐烂而造成的损失。

孙小北深知这一成果的意义重大。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当地的农民和官员们,并亲自演示了乙烯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效果。很快,乙烯便在云澜国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农民们不可或缺的助手。他们利用乙烯来催熟果实、延长保鲜期、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随着乙烯的广泛应用,云澜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种类的作物,利用乙烯来调控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质特性。同时,乙烯的制造和使用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化工原料的开采与加工、蒸馏设备的制造与改良等。整个云澜国都因乙烯的出现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塑料革命,改变生活

乙烯的成功制备与应用,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过云澜国的大地,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在孙小北的心中种下了探索与创新的种子。

孙小北知道,乙烯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激素,更是现代化工产业的基础原料之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形——为何不尝试将乙烯进行聚合,创造出更多实用的材料呢?

这个想法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孙小北前行的道路。他开始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研究中,翻阅着脑海中那些关于高分子化学的记忆,尝试着用有限的资源和工具去模拟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孙小北终于掌握了乙烯聚合的关键技术,成功制得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两种塑料。

当孙小北兴奋地拿着用新制成的塑料制作出的容器和工具展示给村民们看时,迎来的却是一片疑惑的目光。这些色泽鲜艳、质地轻盈、看似脆弱却又异常坚韧的物品,对于习惯了使用竹木陶土等传统材料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新奇之物。

“这东西能装水吗?不会漏吧?”

“这么轻,能用来铲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