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都送上门了,也正想跟对方好好谈了!(求收藏追读)(1 / 2)光刻机造不了,国家请我出山!首页

不用彭象说,蔡教授就已经行动了起来!

“构建非差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接收机钟的重心基准会受到卫星钟差批处理估计所用测站的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的测站群会导致接收机钟的重心基准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观测窗所使用的测站也难以保持恒定不变。”

“利用全球 IGS测站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卫星钟差批处理估计实验……从这些数据中选取合适的样本,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以验证这款原子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蔡教授雷厉风行,她迅速地拨打了助理的电话:“小赵,你按照我说的话,立刻准备实验!”

小赵一愣之下,迅速按照蔡教授的要求做了起来。

在蔡教授的带头下,其他人也行动了起来,针对给出的设计进行起了技术验证。

测绘遥感学家史宇看了一会儿技术文档,疑惑道:“沈川同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算法,你说可以达到的毫米级精度?”

“是基于双差差分相对定位模型吗?”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来的,史宇估计立马要说对方在异想天开,国内技术比不上丑国的GPS,想要实现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可以说是堪比在大海里面捞一根针。

可目前院长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让他们这群专家犹豫了起来。

难道眼前的年轻人,真有那么厉害?

按耐不住的史宇提出了他最想知道的问题。

如果资料上说的是真的,那对于国内大型工程,比如大坝、桥梁、高楼等的监测工作,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沈川看了一眼对方的好感度。

0.5星。

看来对于这位教授而言,帅气的脸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啊!

“史宇教授,您提到的双差差分相对定位模型,确实是我们在进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时考虑的核心技术之一,这种模型对于消除接收机、卫星钟差以及短基线,也就是<10km的大部分电离层、对流层延迟误差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要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变形监测,我们不仅仅依赖于双差差分相对定位模型,在资料中我也提到了,在双差差分模型中,当某一历元的参考卫星消失时,确实需要重新选择参考卫星,并进行模糊度的映射转换。”

“算法通过优化和迭代,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这一过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针对北斗现在的情况,我们需要采用新策略来克服北斗定位模型在受UPD(未校准相位延迟)和多路径误差影响时的局限性。”

“比如,为了增强模型的强度和冗余度,我们不仅在静态和快速静态模式下实现毫米级精度,还通过引入先进的滤波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实时动态RTK定位数据进行优化处理。”

“在RTK定位方面,我开发了自适应模糊度解算算法,能够根据不同工程结构体的特性和监测需求,动态调整解算参数,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此外我们还能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RTK定位数据与其他传感器数据如激光扫描仪、加速度计等进行融合,进一步提升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此,我需要建立建立了UPD自回归滑动平均实时改正滤波模型,利用费歇尔假设检验和位移探测一致性方法,以验证该模型在探测位移方面的优越性,不知道教授您是否愿意帮助我?”

沈川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干那么多活,最好的办法,就把工作分配出去!

而且要让别人迅速地认可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参与进来!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置身事外时,会觉得下意识质疑,当真正参与其中,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努力对最终结果产生了积极影响时,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会让他们迅速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

这点道理,作为穿越者不懂就不合适了!

果然,史宇听着眼睛都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