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婚配是不看经济条件的,看的是家庭成份。像奶奶家里被认定为成分不好的,孩子们是很难找对象的。姑姑们找的都是老远的外村人,当然,父亲也是找不到的。
母亲的家离父亲的家很远。我还记得当初母亲抱着我回姥姥家时,需要坐上老破的汽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后,在坐上顺路的拉着稻草或是玉米杆的拖拉机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父亲在和母亲第一次相看后,一个多月没有收到母亲的来信,便病倒了。这成为母亲炫耀一辈子的资本。在母亲去医院看望时,父亲一句“我以为这辈子算是看不到你了”彻底把母亲留在了身边。以至于在后边的日子里,因为谁追谁的这个问题,两人互不相让,而我就在边上看着笑。
后来,我问过母亲多次为什么会找父亲做伴侣?
她说:他身体不好,也做不了重活。
她说:因为父亲是城里人。
她又说:因为父亲没有她活不了。
她又说:因为那个家就缺她这么个主事人。
众多理由,也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可能就是因为母亲和父亲互相都看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