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以工代赈(1 / 2)大明:正经人谁给崇祯当国师首页

好不容易骗到的启动资金,抽出一百万两给内阁,许存山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但眼下文官集团都让步了,他这边再一毛不拔也说不过去,毕竟大明这艘破船还是人家在开。

别的不说,光是目前的十多家上市商社在京城工业园的新厂房,包括后续的招工,若是没有朝廷的配合,那是屁事也干不成。

琢磨了一番,许存山便把主意打在了京辅之地的难民上,京城祭祀大典后延庆,怀来,易州等地的难民逐步向着京城和通州云集,眼下顺天府虽已组织了赈灾,却也只是勉强让难民饿不死。

京辅大旱,灾民返乡怎么也要等到秋后,这期间朝廷的负担可是不小。

“诸位阁臣,敢问京辅之灾民若是到秋后,朝廷赈灾要耗费多少。”

众人将目光都转向善于管账的周延儒,只见他沉吟片刻接着说道:“赈灾之粮都来自太仓,到秋后折银应在三十万两。”

“只用三十万两?”

“三十万两只是折色,足够灾民食用半年的粮食若是花银子买,只怕会把京城的粮价卖的涨五成........”

经过周延儒的一番解释,许存山才明白粮食在古代社会的价值,非是金钱,白银能衡量的,甚至严格来说粮食才是所有等价货币的标的物,甚至包括白银。

像京城这等水路畅通,官仓较多之地还好,就算是灾年粮价的涨幅还在官方的控制之内,若是外粮难入的地方糟了灾,就算他把手上的700万两银子都花了也不够赈灾的,因为粮价会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的涨。

不是本地存粮不够,而是官绅们打着囤积居奇的旗号,一方面大赚一笔,一方面还能把百姓们逼的破产,卖儿卖女卖田卖地,方便他们搞土地兼并,隐匿人口。

“但京城之粮,还要供应朝廷和宫中,还有蓟门,延庆等边地,这些云集京城的灾民,至少要赶一半南下去河北,山东救食。”

周延儒短短的一句话,许存山眼中浮现的却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面黄肌瘦,一路向南的情景,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眸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与痛苦,这么一趟下来最后能返回家乡的灾民恐怕连一半都到不了。

他深吸一口气:“若是云集在京城和通州的灾民都交给钦天监,不知可谓朝廷剩下多少钱?”

内阁首辅韩爌叹息道:“若按粮食折色只值三十万两,可实际上价值百万也不为过,只是如此多的灾民,国师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光是京城工业园和北洋造船厂恐怕无法安排这么多灾民,还是得搞以工代赈。

许存山琢磨了一圈,最终决定在京城和天津卫修建一条水泥马路,利用现有官道为基础,若是人力足够估计三个月便能完工,到时公路两边都可作为未来的工业用地,加上运河的便利,还有天津的海运码头,未来这一片完全可以成为大明最繁华的工商业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两地的城建,天津码头的扩建都可容纳足够的就业,甚至吸纳不少京津周边的闲散人口,当然京津乃是重地,想要如东番那边实行新的制度和政策很难,但他完全可以在这些新工坊中暗中搞厂办,工委之类从基层将这些工人团结在自己身边。

“国师,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