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检视更进一步的源头开始:观察自己的每个念头,不管是用记录还是画面或者其他形式,让念头可视化有助于拉开“你”或我们跟念头以及行动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停留在臆想层面,而是用更加旁观的姿态去观察,才不至于轻易被无意识或者外境牵着鼻子走。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12秒效应,指出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时间只有12秒,过了这段时间人就会恢复往常的平静。但暴怒的当下我们其实非常难切换到理性脑去数数,因而才需要在日常就开始通过各种可以让我们保持觉知的方式来锻炼对“心念”的把控。同时,对于头脑层面的认知,如果我们知道有这种效应,也有机会帮助突发的劫持人质现场的心理引导,而这些都是有可能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常识,因而也值得我们加以储备。
为了不被这12秒控制而追悔莫及,让我们把紧握的拳头伸展开来,十指紧扣再松开,用双手代替拳头来环抱自己吧,我们会珍惜每一个克制下的清醒换来的与世和解。
其次,让眼前正在进行的一切因为自己的存在比昨天有更好的回应,遇见的每个人多思考对方做得好的一面,见贤思齐,对方做得不够好的先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做得了,检视自己比指责别人在先,就有机会避免更多不必要的纷争,也会把潜在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只在乎自己跟自己在不同时空下的比较,而不要额外增加外界的考察维度,会更有利于守住自己的中心,即使偏离了也可以做到快速觉察,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具体结合每个人的阶段可以先通过外部的专业力量进行指导,再逐渐回到自己身上来实践,会是一个更加有效率和持久的解决办法。
第三,学会正确的询问比知道正确的答案重要一百倍。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答案而忽略了问题的价值,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也不自知,如何问对问题,首先要敢于自我怀疑,乔布斯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只想成功,而从不坚持自己的正确性。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只要反驳的人可以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之内我就会改变观点。”当然每个人并不都需要奔着成功去,但从中折射出一种“无我”的状态是值得学习的,只有放下更多自我的立场时,才有可能知道更加深刻的内核与真相,答案是什么往往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探索的过程就足以让我们乐此不疲。
同时,为了方便更多渴望寻找自己的群体更加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做选择或决定的内在权威,如下是结合每个人设计中的权威中心(做重大决定的中心)来做一些额外要点的补充说明(如果不考虑人类设计分析师资源的话,也可以通过一定周期的自我观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做决定的回应规律,只是时间可能需要更长):
1、习惯用直觉来做决定的群体,建议积累对历史经验中有持续成功例子的事件来佐证,因为直觉一般只出现一次且不再重复,和身体的链接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这也是直觉灵敏度的训练内容。然而,只要回到每个当下,经验有时候也不总是灵验的,保持和场景匹配的觉知才是重点。
2、习惯用身体(荐骨-相当于丹田或解剖学中的骶骨区域)回应来做决定的群体,每日的身体问候和觉察也是必要的。因为帮助我们做决定的身体就是需要我们爱护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保护我们的护盾应该要每天照料和“擦拭”,因为没有任何外在的一切可以如此贴身地保护我们,除了我们的身体。
3、习惯用情绪回应来做决定的群体,睡眠和耐心其实都是蛮重要的,做任何决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至少睡上一个晚上,因为睡眠充足身体气血充盈才能有足够的心力和判断力,从而辅助我们精确地识别情绪的信号并作出决定。如果身体本身不在状态,即使觉察到情绪,很有可能决定也是带着偏差的,事实上,只有健康中正的身体能量,才有机会让情绪更加客观和符合我们所在场景的需要,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4、还有意志力以及高我或者月亮周期和环境因素等来做决定的群体,其实都离不开身体灵敏度的配合,身体能量不足的时候做任何决定可能都容易没有可持续性。有些群体不同决定中枢还会混合使用,面对重要的决定,时间维度允许的前提下,还是需要充分的考虑才好最大化规避决定后的连锁反应,无数次审慎的正确决定积累才能换来随机的大概率准确判断,一切经过实践验证的体悟才更具参考价值。
市面上围绕身体层面的养生方法,不管是运动的还是睡眠的各种解决方案已经铺天盖地,其实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先评估再行动。或者直接运用自己的内在权威来尝试做一次决定,我们自然就明白自己身体的智慧了。每个人的身体千差万别,如果都套到一个模子里,即使根据时令节气安排作息也难免会让有些人不太适应,因为没有完全吻合天道的人总是有可能或早或晚地呈现身体的不适。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找到合适且易于坚持的就是身体所需要的。
现实中,有部分群体每天只需要控制在一个小时的运动量就足以保持身体活力,也有大师只需要睡四个小时仍然可以精力充沛,如果无法觉察身体的异样而盲目运动,睡眠不当,其实都会引起身心灵的走样。当身体足够的通透和灵动,休息多久以及如何运动,身体都会用行动告诉我们,饮食也同理,有了基于自身的判断和了解,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就知道如何取舍了,也不会再浪费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不合适的资源上。
饮食对每个人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喜好原生材料,有人喜好人工合成,有人对光线敏感,有人对环境声音也有要求,有人优先通过触觉嗅觉或者视觉选择食物,都是每个人设计里面自带的配置。虽然听起来一些外部因素不应该成为影响人类饮食的要素,但只要每个人能够留心观察自己或者身边人饮食一段时间,肯定可以发现相关规律。
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尊重TA人的,不逼迫不顺从,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身体里的蛔虫,别人也不是我们身体上的肋骨,尤其是亲人之间,何苦相互为难?以“我为你好”之名满足个人强迫症和焦虑症的做法都容易制造矛盾,影响和睦。
吃任何东西只要自己感觉身体舒适,精神愉悦就已经足够。
随着社会自动化和机器化对人类生产力的逐渐替代,人类的精神时间会不断得到释放,从原来8小时的工作制,从只是有口饭吃到想吃顿好饭,物质层面已经不再需要过度满足每个人的日常所需,自主支配的时间越多,越需要合理的投放。马克思曾经说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如果自己的每分钟都能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时代进步的涡轮,可支配时间实际上等同于注意力和生产力,我们到底是继续聚焦在外在无法把握的变量上,还是回到内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上?
期待全新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能尽早有所判断。
了解自己的本源设计除了为新时代出生的孩子服务,还有一个必要性在于: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超出我们理解范围内的现象出现,当有了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前提下,生命之间的和解才有更多实现的可能。
父母是孩子第一对最重要的老师,也是一切外在关系延伸的开始,任何教育都应该先从家庭开始,理想的老师应该负有一份神圣的、吸引人的使命。因为父母将塑造孩子的心灵,也掌控了人类的未来。每个家庭既需要有了解孩子设计的父母,也需要有了解父母设计的孩子,父母曾经也是孩子,孩子也将成为父母,期待在有生之年,双向和解,共同守护。
同时,同龄人社群也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学家何帆《中国经济报告2018-2019年》的报告里提到:SC省GY市宝轮镇有一个“范家小学”,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对于偏远山区而言,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都是缺乏父母的陪伴以及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肯定会有各种心理缺陷,甚至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会报复社会。然而,在“范家小学”却不存在这样的情形,那里的孩子们自信阳光,没有攀比,没有近视,别说霸凌,连说脏话都不存在,孩子之间自发建立的友爱和谐,通透豁达可能会让城市里的很多学校为之汗颜。这里面也有典型的资源缺乏的场景,但学校校长的创新在于懂得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作用的始终是人的因素占了主导,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每个人身上都有现成的资源,就看我们是否真正重视身而为人的价值了。
教育的意义渗透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方式可以百花齐放,全新时代的到来需要合适的认知工具,但任何工具都代替不了每个人自身“有的放矢”的努力。不管是面对最亲近的人还是所处的社会圈层,也许好的教育真的不在任何远方,不在任何复杂的教学模式,也不在任何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围墙内,而就在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类心中!
当我们真正活好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在我们身边让生存氛围更加和睦、平等、包容、有爱,还有乐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孩子们就能生活在更有秩序和更多正向反馈的环境里,当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能被正确的养育和对待时,人类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