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利器(2 / 2)外祖魏忠贤,人们称我小千岁首页

元朝以后,耧车在明清没有复兴。

首先是文化断层。

元朝初期大肆圈地,改田为牧,耧车适用于北方,而北方最受其苦,大量的田亩变成牧地,让耧车逐渐退出主流耕种工具。

而南方因为宋朝引进占城稻,提高了农业产量,但耧车无法适用。其次。

明朝初期经济穷困,分田各户,推行自给自足,虽然很快恢复了北方人口,但这种经济形态下,百姓手里的土地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简而言之,土地分散,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百姓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易操作的传统农具,而不是需要一定技术和资金投入的耧车等先进农具。

反而是以前汉朝时期,那时候高门大户占据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倒是为耧车这样高效率农具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现在自己的庄子施行集中生产,那么先进农业工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劳动力可以去开垦荒地。

“你和你的徒弟去我的庄子里,一日三餐管饭,庄子里很快会办社学,你们的孩子可以去读书。”

杨报国不确定这三脚耧车能不能成功。

但是有这几位手艺不错的工匠在手,不停的改进,何愁不能制造出以前的耧车。

老工匠也不敢拒绝,只能勉强答应。

以后要在别人家的地盘混饭吃,老工匠讨好的主动献策,“其实这类耧车,老汉以前也听过别人提起,且商量过是什么样的,否则也不知道如何打造。”

听到工匠的话,杨报国好奇的询问是谁。

“徐光启徐先生。”

工匠神色恭敬。

“此人虽然是进士,对我们这些工匠的技术却很上心,而且懂很多老汉都不明白的手艺,如果千户感兴趣,可以去找徐先生。”

徐光启。

此人谁能不知道。

可是此人目前不在京城啊,已经回去了南京,和那帮红毛鬼打的火热呢。

而且徐光启早在万历三十一年就入了景教。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对于外部的交流是很包容的。

例如景教。

早在唐朝,国内就已经有了许多的十字寺。

后来随着国内废佛,景教受到牵连,才一同被禁止,加上西方双脚已经深陷昏暗的中世纪。

所以一直到明朝万历时期,西方人逐渐脱离愚昧的中世纪,又开始来到了东方。

现在的大明国内,已经有不少的西方教士。

特别是南方。

不过现在不是清朝,西方也不是后来的西方。

大明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和技术,这些教士带来了不少的先进知识,也从大明学到了更多宝贵的技术。

别人不知道,杨报国可是明白。

到了十六世纪大量的传教士回国后,教皇专门召集这些教士,把大明的方方面面进行整理。

整理后编成《中华大帝国史》,此书一出当即风靡西方,引发了西方各国贵族对中国的崇拜之风。

那时候,西方各国的贵族们聚会,嘴里不说点中国的知识,那就是属于乡巴佬没见识,被人看不起,以使用大明的商品为荣。

既然想到了徐光启,杨报国认为有件事也可以着手安排了。

之前刚来京城的时候,权势不够,手里没人,谁认得自己啊,现在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