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视察作坊(1 / 2)北宋末太子首页

赵晨几人被安排进了一座单独的小院,这本来是作为这个团体的议事堂,后来成了所有人的休闲聊天、吹牛打屁的公共场所,因为本身也没人议事,张胜根有事就直接吩咐就完了。另外的作用就是张胜根安排技术好的工匠给其他的工匠传授现金技艺的讲课之所,或者有什么疑难问题,就可能几个工种坐在一块儿共同讨论下子,没准某个方面的难题就会得到轻松的解决。

赵晨对这个措施特别满意,感觉这个老张将来不带兵,专职去搞教育,也肯定能培养大量高精尖人才,这些想法与举措太对路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向来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就能推动的,它需要整体的科技进步才能实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方法论可能比单纯的某项技术发展更有用,即便赵晨有丰富的后世科技知识,却不可能直接拿出来就能现场用,这需要更多的前置科技做支撑。

所以有了先进技术,然后记录下来,在总结提炼后教授给更多的人学习利用再提高,这是个良性循环。切不可敝帚自珍,生怕别人学了去,这就是造成我国很多高明技艺最后失传甚至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关键因素。

我们经常自豪于跟别人说我们的祖先多么多么厉害,那么多年的青铜制造技术领先全世界,没错,老祖宗很厉害,可没有流传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古人们的失败之处。当然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比如统治者故意封锁甚至销毁技术,但我说的古人包括了这些当权者。先进技术需要保密,这无可厚非,但保密保到技术失传了,这还叫保密?这叫保护不力!好的东西必须传承下来,才对得起发明它的人,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

你能想象大清末期,居然挖出之前封存的明朝火器出来用,居然还能对付叛军,对付外敌一阵子?火器在清朝不仅没有任何发展,反而导致了很多在明朝领先的技术都失传了、退步了。愚民政策、鸵鸟政策是我对清朝政策的最大的诟病之处。

于是赵晨对张胜根明讲,他们几个绝对不能住在这里,另外给三间房即可。这里不仅维持以前的技术讲坛功能,更要把这个功能做大做强,这可是大宋的七百多号顶级的能工巧匠啊,这头脑风暴要是发挥出来,能产生多大的科技推动作用?这简直是大宋的科技福音!

老张却说没关系,他们讨论的地方是厢房,相当于一个小会议室的房间,而正房从来就没人去,老张他们也没搬过去住过,正好给赵晨他们用。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安排吧。

赵晨将红颜姐妹安顿好,就在老张的陪同下,到处转悠,查看每项技术的具体情况。目前整个山寨就是一个大的兵器作坊,分为矿山组、运输组、冶炼组、铸锻组、兵器组、攻城器械组、火药爆破组等,另外还有个后勤组,里面也是能人辈出,会纺织做衣服、会做饭、能看小病、会印刷能算账、还能编些段子都大伙笑,简直全能。

先是看矿石,发现此处可能规模不大,对后世那种动辄多少万吨的产量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目前的宋代来说,单纯的供应尖端兵器,应该是够用的,而且从矿石颜色上看矿石品质挺高。而且已经开始运用了爆破技术炸山开矿,据老张讲,这个应用是到了这边之后,多组讨论才实行的,结果效果相当不错,就把这方案定了下来。但仍结合原始的楔钉分石工艺,将大块矿石一级级分成小块,便于冶炼。

对矿石,赵晨的建议是进一步缩小矿料粒径,并在入冶炼炉前进行选矿、洗矿,减少杂质,提高铁的品质,具体怎么做,还可以集思广益。

再看冶炼这边,畜力鼓风机也是来这里之后琢磨出来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他们自己可以做主了,想用马?可以!想改造?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反正别闹事,干啥都行,所以每个人没有其他事就整天琢磨着改进工艺,说是无聊也好,说是乐趣也罢,反正不经意间,多了很多发明或是跨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