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3章 自卑感的来源(1 / 2)傅铃彬首页

我想着我发出的消息已经石沉大海时,事情却迎来了转机。张晓峰第二天一大早,就主动联系了我。而我还在因为昨晚他没有回复我的消息而感到心烦意乱,此时我还浑然不知。因为我今早还在上班,也没有时间看手机。再加上昨晚我的心烦意乱,所以更没有多想。

我以为张晓峰已经忘记了我,找到新欢了。毕竟像他这样的条件,想要找个女朋友,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我只是一个农村来的土妞,无论如何也配不上他这种家庭的。我总是一直给自己贴上“农村人”、“土妞”这样类似的标签,好像是已经根深蒂固了一样。

我想自己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标签,仅仅因为自己是农村人,仅仅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而这种自卑感一辈子都在脑海里存活着,一直挥之不去。曾几何时,我也讨厌自己是农村人,讨厌自己身上的粗俗气息。可是,就算我再怎么折腾,还是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因为,我确确实实是个农村人。后来,渐渐的我开始明白,当你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并且承认这个事实时,其实也并不丢人。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还有家庭,这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只有自己努力拼搏,才能改变现状,改变未来。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想法。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而感到自卑,或者为此而怨天尤人,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贫穷不会因为你的怨天尤人而变有钱,也不会因为你的自卑而变有钱,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踏实能干,一定能改变现状。

有时我想我的自卑感确实可能源于原生家庭,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自卑感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精神疾病、家庭冲突和暴力、父母的期望和比较等。也还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比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经常批评、打骂孩子,或者对孩子缺乏基本的鼓励和肯定,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感。

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环境温暖和谐,孩子可能会更加阳光自信。相反,长期生活在家暴、吵架或冷暴力中的孩子,可能会容易产生自卑感。

家庭成员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庭中父母或其他亲属有精神疾病,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感。

家庭冲突和暴力。家庭冲突和暴力是孩子成长中最严重的心理创伤之一,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感。

父母的期望和比较。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或者经常与其他孩子比较,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感。

因此,虽然原生家庭对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重要影响,但自卑感也可能源于其他多种因素。

现在很多成年人之所以出现自卑,主要源于原生家庭中父爱的缺席,因为父爱和母爱共同支撑起了人们内心的世界。

如果成年人在幼年或童年出现父爱缺失,内心就会出现缺口,从而出现社交无力、懦弱没主见,甚至无底线讨好他人,关键时不敢表现自己。

而父爱的缺席会导致成年人一生的工作、生活模式、情感深受影响,甚至人生过得很紊乱,尤其是生活模式深受影响,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父爱缺失。

父亲有一个超级功能,就是成为孩子的英雄,比如有号召力,能成表率和榜样,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父亲在孩子成长历程中都属于缺席状态,而我们家也不例外。

昨天读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心酸,感觉孩爸陪孩子真的太少了,于是给孩子沟通时说:你爸在外地工作,很少陪你,但他是爱你的。

孩子直接来一句:无所谓,反正我就当我爸不存在。

这句话让我很是难过,尽管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双城生活,但扎心的现实是孩子对父亲早已没了感觉,甚至让我一度质疑是不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按说孩子应该试着去理解,毕竟在外工作也是为了赚钱让他生活得更好。只不过道理都懂,感情上真实的感受却骗不了人,即便道理懂得,也无法接受缺失感情中的失落与可怜兮兮。

即便成年人有再多的理由,为了赚钱,为了工作,为了负重前行等等,但孩子缺失的感情与可怜,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搁浅而影响越大。

没有父爱呵护的成年人,大都很自卑。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融进他的血液里,跟随他一辈子。

这句话很对,只不过父亲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太陌生了。曾有一个名词叫做“隐形单亲妈妈”说的就是父亲缺失的家庭,由于父亲很少参与养育孩子,而母亲就如同离了婚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小孩一样。

后来又变成了“丧偶式育儿”,还是父亲的缺失,甚至是长年管孩子,或者说几乎不着家的父亲。

再后来变成“诈尸式育儿”,也就是说平时用着时不出来,用不着时还要发表几句言论,让人气得想直接拍晕,最终只能来一句“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只不过生气归生气,抱怨归抱怨,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仅缺少父爱的呵护,更缺少陪伴,而导致孩子从小失去了安全感,最后变得自卑。

可以说父亲们往往很忙碌,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应酬或工作,而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心思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母亲却参与了孩子的全程教育,这就出现了“超级妈妈”的情绪化和片面性。

这是成年人缺乏父爱,从小习惯性养成的骨子里自卑,因为母亲一旦变强,父亲就会弱化,而孩子也会非常自卑。

经常会有母亲这样朝孩子父亲咆哮,甚至是在崩溃后的大哭。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女人的价值早已不只是生育和抚养孩子,还承担了衣食住行以及教育的多方责任,而且大部分女人还担负着赚钱的责任。

而父亲的角色越来越弱化,甚至除了赚钱,几乎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很低,不然孩子跟父亲对话最多的只不过“我妈去哪了?”

这是因为母亲参与孩子从婴儿到成人的全过程,而父亲的角色则被一度赶出,但同时缺乏父爱陪伴的孩子,不仅会内心软弱,还会习惯性逃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