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也花不了多少钱,国内发行的邮票面值多是几分钱的,也有贵一点的,多是以老大哥为首的同阵营国家邮票。
比如他现在最贵的一张邮票,是去年南越发行的“友谊月”,两毛钱,上面印着苏越中三国领导人头像,更为可贵的是上面老大哥领导人印的是马林科夫。
杨谚记得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慈父和玉米之间的过渡人物。
所以杨谚只买两类邮票,一个是有纪念意义的,一个就是颜值高的,瞅着哪个好看,哪个喜欢,就买下来。
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己的收藏,他现在几乎每天睡前都要仔细把玩一遍,也就是现在了,要是建国前,杨谚高低得是个周扒皮。
-----------------
这两周杨谚一改在学校摆烂的姿态,开始积极起来,原因自然在于之前拿出去的谱子。
他是有心想把《华夏军魂》重现出来的,只是要真的作出来了,又显得太过于惊世骇俗,所以杨谚还是用先前“名片”的故计——找老师。
不得不说,学生这个身份属实是好遮蔽,杨谚都有些舍不得毕业了。
他先找了音乐老师,姓的是一个比较容易得到表扬——郝,叫郝德萍。
是去年跟随丈夫从金陵搬到京城的,很看好杨谚的音乐天赋,一直建议他读大学学音乐,只不过她不知道,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选项,所以杨谚只打哈哈回应。
俩人有了基础信任,所以就把开了头的乐谱给了郝德萍,他的理由是自己读到了志愿战的相关报道,被英雄精神所感染,登时灵感迸发,写出了一段旋律,只是后面就无以为继了,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辅导帮助。
好学的学生是让老师喜欢的,尤其还懂事、好看、成绩高,杨谚的BUFF属实是点满了。
“老师我又出了一版,你看看我写的怎么样。”杨谚又一次把错误“作业”交了上去。
用了两周时间,准确的说是十二天,只要到了课余时间,杨谚就过来请教,然后改正郝德萍点出的错误,转天就会带来新稿儿,如此反复。
郝德萍看着手里的谱,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一截音符,在自己的辅导下,已经发展成极为成熟的乐谱。
她把目光投向杨谚,这孩子的天赋真的很高啊,只可惜不想学音乐,经过几次敷衍,郝德萍自然已经知道了杨谚的心意。
“我感觉还有一点细节有点不合适,可以往几个方向改改,尝试一下。”郝德萍拿着铅笔在乐谱上标标画画。
殊不知杨谚心里也松了口气,在已知答案的情况下,让郝德萍指导自己。
在这个过程里,郝德萍会感觉到辅导“学霸”的爽感,获得作为人师的满足感,自然精力十足,真正最累的是杨谚啊。
不仅每天都要抄一遍谱子,还得发挥演技,先装志得意满,好像写出了最完美的作品,然后在郝德萍的指点的时候要露出适当的不解,最后装作恍然大悟。
最重要的是在乐谱里留好适当的“扣子”,以便郝德萍指导自己,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更痛苦的是这样的流程还要在班主任胡老师那来一遍,唯一不同的是,这边是曲,那边是词。
杨谚已经决定了,明天就“杀青”,他可是一天也熬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