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1991的夏(2 / 2)重回1991黄金时代首页

“和兴乡广播站,和兴乡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第二次播音……”

大喇叭的声音从远处的山头上传来,紧接而来的是一个中年妇女比大喇叭还要嘹亮的声音。

“二娃贼!广播都叫了,还不搞快回去煮饭!”

姜山记得,这是王大婶的声音。

“哥,你坐在河里干啥?”

姜莉走了过来,把一捆青嫩的毛豆放在石头上,自己跳进水里。

不曾想脚下滑了一下,白色塑料凉鞋的后耳朵就掉了一半下来。

“哎,怎么又掉了?”她把凉鞋拿在手上,感觉有点郁闷,“哥你看你补的啥,才穿了一会儿,回去你重新帮我补一下。”

这年头补凉鞋有个办法。

找一片材质差不多的塑料片,用烧红的火钳把塑料片和凉鞋断开的地方烫得融化,然后紧紧贴在一起。

也就是所谓的土法热补。

遇到材质好的塑料,补一补能管上半年。

不过姜莉脚上的这双凉鞋,属于那种比较次的塑料,再怎么化开都不能很好地粘在一起。

“给我。”

姜山接过凉鞋,直接把两只鞋的后耳朵都给撕了下来,做成了一双拖鞋。

“你干啥啊!”姜莉有点猝不及防,“我就这一双鞋子,还要……”

“我给你买新的。”

“新的?你哪来的钱?”

姜山确实没钱。

但他知道他很快就会有。

现在可是90年代,是一个遍地都是风口,遍地都是赚钱机会的时代,加上他还有未来二十多年的记忆,赚点钱还不是小意思?

“先回家。”

上一世是到了97年,姜山跟何静结婚的时候,家里才建了新房子,所以他在老房子里生活到了23岁。

他自认为对老房子的印象很深刻,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记得很清楚。

但当他看到眼前的房屋时,却有点不敢相认。

比起记忆中的模样,这几间土砖瓦房显得又小又旧,屋檐下堆积着成捆的油菜杆,堂屋门外放着风车和各种农具。

已经被磨得很光滑的墙角上,布满了铅笔大小的孔洞,这是土蜂的杰作。

每逢到了油菜开花时,这些小孔里都会住满土蜂,用竹签掏一下,运气好一个孔里能掏出好几只。

门外横梁的燕子窝看起来有点年头了。

这时候的大部分农家,通常都不会介意燕子在家里做窝,还觉得这很吉利。有些人家的燕子窝,甚至做在了堂屋里的正梁上,出去做农活时,都会特意给燕子留着门。

堂屋里光线有些昏暗。

可能因为是泥土的地面,所以即便外面烈阳入火,屋里也感觉有些潮湿。

但家里没人,爸妈应该是在地里干活还没回来。

“我煮饭。”

姜莉抱着毛豆进了厨房,姜山也跟了进去。

农村的厨房一般都很宽敞,甚至比商品房的客厅还大。灶台是用红砖垒砌的,一共大中小三口锅。

最大那口锅靠着墙,一般是用来煮猪食的,中间的锅煮饭,最外面的小锅炒菜。

靠着烟囱的地方还有一个圆形的洞,放着一只铝锅,能够利用通过烟道的热量烧热水。

这是最近几年才改良的灶台,以往的老灶台是没有烟囱的,一烧火厨房都是烟,从外面看整个屋顶都是白烟缭绕。

趁姜莉淘米,姜山坐到了灶台后面,从镶嵌在灶台里的罐头瓶中掏出一盒火柴,抓了一把干透的松针扔进灶膛。

刺——

火柴点燃扔进去,很快就燃起大火。

灶台后有很多挽好的油菜杆疙瘩,烧起了十分方便,放一个就能烧好一会儿,姜山便把毛豆抱了过来,一个一个地摘着翠绿的豆荚。

姜莉把米放进锅里后,也拿了个小板凳坐过来帮忙一起摘。

“说说上学的事。”姜山突然说道。

姜莉明显一愣,有点不敢抬头看他:“不是都说好不上了。过几天我就跟二姐去城里,她已经帮我问好了,有家人要请个保姆。”

姜山把摘好的一把豆荚扔进盆里,严肃地看着姜莉的脸:“我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