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栋和王容聊了半个小时,在充分收集了所需的医学信息之后,神色认真的叮嘱她把以前看病的材料,能够找到的,都拿过来一起看下。
而在听了刘栋细致的问询,感受到这是个认真负责的医生后,王容也是从心里升起了一股信任的感觉。对于这个和治疗相关的要求,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把她老公打发回家,今天就把材料找出来带过来。
“总是在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刘栋又想起了这句话,总是在安慰,在这个时候,他想到的就是,要有同理心,病人才会信任你。
一面之缘,简短的交流,刘栋收获了信任的同时,他对于王容一家人,也有了基本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朴实地家庭,有着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而且,王容和她老公都是很乐观的人,哪怕经历了种种的挫折,在刚才的沟通中,却很少有抱怨,而是更多的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病根”,可以早日摆脱这种麻烦而高兴。
刘栋也为能够帮助到她,而感到开心。
虽经历曲折地就医过程,但是有望功德圆满,也实属不易。
返回办公室的刘栋,先是下了医嘱,让病人可以尽快去做各种检查。然后写了病历。
之后,他坐在椅子上,细细的回味着这个病人治疗的过程,哪些可以警醒自己。
这种情况属于比较罕见,但是在临床上来讲也经常见到的情况,不同的情形交汇,就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不同的人看病,是有不同的结果的。尤其是人与人的沟通,这个变数还是很大。
有的人,看过一个医生后,感觉无效,就去下一个医生那里,但是带的资料不全,描述的情况也不全。就很容易不断地重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
有的人,带了很多的资料,但挂了一个普通医生的号,可能也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哪怕挂了专家号,可能医生付出的时间和专家号的费用不相匹配。那么,很容易,草草的结束这一次的看病。
还有的人,舍不得花钱做检查,觉得看不好就不去看了。殊不知,该走的路省不了,检查结果有的也是需要前后对比,动态来评估,才能诊断清楚。
而王容的经历,和上面的都有所不同。
她是在经历了多次手术后,被骨科医生推荐到风湿内分泌科就诊的,可以想象得出,这个骨科医生还是有经验、有故事的,他意识到了,这不是简单的骨折的问题。然后,到了风湿内分泌科,在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时候,她还坚持随诊,多次复查血生化等结果,然后发现了问题,进一步做了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此外,还有一点引人深思。
那就是,在经历了10年间,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也在加深,原来的罕见病,医生们在经历过后,或者看过病例报道、同行分享之后,对于有些情况有了警惕,对于这个疾病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规范化的治疗流程梳理。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慢慢积累的,不是只需要最后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