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说更高级的玩法叫反向孵化IP,为什么原创剧本比IP难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IP有数据有粉丝,而原创剧本没有粉丝量。但实际上IP的转化率是很低的,很多时候花200万买来一个IP版权,还得再花200万让编剧去改。”
“结果他们想出一种新的剧本包装手段,如果原创剧本质量不错,编剧经纪公司会与出版社合作,为剧本找写手编写小说成书,并进行类似畅销书的包装运作。”
“剧本+IP小说版权+粉丝数据的打包,甚至还会配套给你市场分析师、剧本医生、策划等等服务,这种全案型服务不仅能让原创剧本更好卖,而且能让经纪公司和编剧收获更多利润分成。”
“过去编剧只能是委托创作,作品是影视公司的,只有署名权归编剧。现在委托创作慢慢变成著作权转让,就像现在的小说IP一样,编剧是授权的甲方,越来越牛逼喽!”
“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剧本经纪因为后期运作复杂,抽成比例更高,有保底模式,也有三七或者四六分成模式,最高可能会分成50%。”
步凡点点头,专业就值这个价,没想到市场已经细分到如此地步?
“前一段时间去参加某个会议,用大数据分析超过70%的网剧有两个以上编剧署名,平均署名人数是3.3个。而在电视剧编剧团队集体创作的占据47.5%,大项目团队有20%还有总编剧这一职位?”
“尤其是网剧,流量增长非常快,几年前10亿还算有门槛,今年破百亿也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号称进入什么网生3.0?”
“随着单部播放量的不断飙升,网剧数量却在不断缩减,全面精品化已经具备和电视台分庭抗礼的实力。对大IP和大明星的需求被削弱,分众的状态特别明显,最重要的竞争变成原创力。”
“企鹅娱乐副总监甚至说,每年至少300部网剧的体量,整个市场对编剧的饥渴程度比明星还要严重!”
这点步凡深以为然,毕竟好演员使点劲能找到,好剧本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尤其是明星大腕,钱已经不是接戏的第一衡量标准。
真要遇见好的剧本,有的甚至自降片酬,或者零片酬出演。
程老师当年遇见小钢炮的灾难戏,直接打电话不要钱也要演。
前几天刘天王还公开表示说,自己虽然贵,但遇见好本子什么都能谈,甚至可以带钱进组!
人这辈子刚开始求财,等到衣食无忧的时候,肯定就是想流芳百世。
特别是艺术家,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生旦净末丑,百年之后谁不想留下点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大IP喜欢用流量小鲜肉,小众题材能吸引老戏骨的原因。
没有对错,
只有合适不合适。
就连追剧时,经常看见给编剧寄刀片的弹幕,说明观众对编剧群体的关注变高,但他们总是可怜的背锅侠。
胡中华不要看快奔五,但是在导演中确实属于青壮派,对于数据和新鲜事物好奇心很强,站在导演的角度解释道:“我真看见过用所谓AI代替编剧创作的例子,居然发现机器人的确有可能代替部分编剧的工作!”
“行活已经走不通,必须有创新意识,特别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能转行做编剧,找准自身的定位很重要,要有擅长的写作类型,找到自己的分众空间。”
“从大众到圈层,电视台就像大饭店,网络视频平台就像外卖APP,网剧观众不再迷茫,他们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会主动搜索、点播、追看。”
“当年的《金枝欲孽和《甄嬛传都是宫斗剧,但后者有了明显的主人公,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观众一旦产生代入感就会爱屋及乌,有时会忽略一些小bug。”
“只能说现在的观众什么没见过?能吸引人的永远是稀缺性,以前信息不充分的时候,传奇故事就是高价值的稀缺品,现在信息过剩,有见地的价值观变成稀缺品。”
“我认识一个朋友,编剧的戏最后两集播完,网友要求将这两集下架,并给他们道歉!”
“所有人对剧情不满只会找编剧,一天给他发了三千条信息,甚至有孕妇表示看完最后两集很不开心,恐怕要早产?”
“好家伙,当时杀青已经解散,导演在度假,只能赶紧联系导演,让后期团队回来加班,把播出的两集下架重新剪辑,最终改成网友期待的结局。”
步凡哈哈大笑,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剧千万不要从市场趋势倒推来创作,不要觉得市场什么火就写什么,最后肯定死的很惨。
就写你感兴趣的题材,只有特别喜欢、特别专业才能写好。特别是越来越火的职业剧,就看你是不是专业人士,是不是真的有话要说,并且跟别人说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