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奂言说,并得到李奂首肯后,荀彧先回了郡守府中一趟,将自己的想法与何苗和盘托出。
“铁事就全仰仗文若了。”
何苗深深行了一礼,说道。他虽是将事情交与几位谋臣武将,但他也没有闲着,除了从郡府中拿出军备、粮草送到姚期处外,亦在思考该如何处置铁事。
若此事不顺遂,二千新兵的武器就没有着落,更别说他还要从中挤出些铁器来熔炼成甲胄,以武装精锐。
在宛城以外重新选一个议事的地点是个没办法的办法,何苗与荀彧也想到一块去了,只是他还没决定好,荀彧就回了郡府,并给出了一个异常合适的地点。
荀彧将地点选在邓县,理由却不仅仅是与李奂说的那些。他又不是李氏家臣,不可能真的从李氏的角度出发,他未与李奂言明的几个理由,才是他出此谋的主要缘由。
道兵近宛,所以铁事不能在宛城商议。
将地点选在邓县,除了邓县所在靠南,以及要拉邓氏下水外,荀彧还打算趁此机会,刺探铁事的情报。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何苗遣人送来的密信中,说了董卓有求于何苗之事,荀彧打算将此事一同处置了;二是有人在旁窥伺,荀彧需想办法,在合乎情理、且李氏亦能应允的范围里,将不会听命于何苗的郡兵调出城。
且不要说这些郡兵没法在何苗手下发挥出足够的战力,若在关键之时,这近千数的郡兵临阵反戈,在城中犯上作乱,攻杀何苗的部曲...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若有人反叛,难保蒋正的手下会不会在不知情况之时,也起兵反叛何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何苗没有理由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与那些郡兵,所以荀彧就为何苗想好了对策。
“只是不知文若身处这些郡兵之中会不会有危险,若郡兵真与外敌有瓜葛,那文若...”
那荀文若就是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以保何苗无虞。
“除了将郡兵交与彧外,还请车骑再遣十数人给我,这些人要有斥候之能。若真出了意外,这些人足可保我一命,亦能及时传信回宛。若事情顺利,这些人就要留在邓县些时日,或去南郡,将盐事的关节摸查清楚。”
“十数人够吗,不如我从文远处派出些骑兵南下,一路护送文若南行。”
何苗的关心却被荀彧拒绝。
“十数人已经足够,若郡兵真有叛离的风险,我与李奂调动兵力离城,不需走多远就必会生异动,车骑也可遣人来援。
若是出了几十里,军中还没有异常,车骑就能不用再担心郡兵为祸。且此事宜早不宜迟,若等到文远将军南下,恐生变故。
且那些郡兵就算真的反叛了,难不成还能为难我这个郡府的小小幕僚、没有秩俸的铁务卑官?”
荀彧笑道,此一计虽只是改了铁官衙门公文中的议事地点,以及从何苗处拿了小小的半枚虎符,却足以让荀彧达到目的。
至于另一个目的,则是非要荀彧亲自南下不可,若事情可为,荀彧还要找机会下南郡,礼节性地去拜访王叡一面。
何苗之前购买的粮食已经到了数日,据船工们所说,这一路上倒是没有受到什么刁难,他们只是抬出了刺史的大旗,就能轻松打发盘查的军士。
可能此事已经传到了王叡的耳中,但这亦是何苗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没办法,何苗手中资财不够,能变卖的田产庄园已经交由人去济阳处置,就算一路顺利,何苗也要不少时日才能拿到那些钱。
没办法,若想是经由南边在购买这么多的粮草,就不可能无视王叡的意见。
而荀彧与何苗又不可能瞒天过海,将此事隐匿地严严实实,不让王叡知晓。那荀彧就只能先去看看王叡是否对前事颇有微词,若事有变,荀彧还需早做对策。
再说了,何苗新官上任,不管有什么理由,总不可能不去拜访一州刺史。而荀彧不仅有个荀氏子的身份,更有另一个出于南阳郡守门下的身份。
就算王叡对荀彧生怨,认为这个晚辈之前给他写信就只是为了钱帛之事,也不会真的不见荀彧。由荀彧去拜访,总归能与王叡说上话。
二千石之间的交往并不存在谁给谁先低头,不管二人会不会生出些无影踪的火气,他们都不会直接下场,只是会先派一合适之人拜访,投石问路。而荀彧,就是最合适的那颗石子。
“文若也觉得,我该与董仲颖做这笔交易?”
何苗在信中提了此事,却不见荀彧反对、或是出言劝谏,遂问道。
“彧已知晓车骑心意,也并不觉得车骑如此做法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