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慎和皮凯凯走进第二介入手术房间时,消化内科的病人正躺在平车上,用一根鼻导管吸着氧气。
一路送下来,连床上的便携氧气袋都自动瘪了下去。
老人家神志似乎处于比较淡漠的状态,眼皮微搭,口唇略显苍白。
“是麻醉科的兄弟吧?”一个看着很年轻的医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几张纸,“大晚上的还麻烦你们来一趟,辛苦了!”
“没事老师,我们应该做的嘛。”徐慎回了一句,想这人应该是消化内科的医生,也很有可能是消化老总。
“哟,下来了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只见控制室的门缓缓打开,是何必红过来了。
这是第一次带徐慎,虽然只是一个“稍微帮个小忙”的病人,但她还时想过来看看。
帮忙就是这样的,不帮则已,接手了就要帮到底。
“何总好啊!我又来麻烦你们了!”那个还算年轻的医生喜笑颜开,一看就与何必红很熟悉。
“孙总大晚上的还亲自送病人下来?你多少给你们科的其他人留点上升空间嘛!”何必红戏谑道。
徐慎猜得没错,他就是消化内科的现任总住院医师。
“我这不是看何总都在,也就不敢怠慢了嘛。”消化孙老总回应道,然后说起平车上的病人,“这病人就是出血点不清楚,刚刚准备下来时,又稍微呕了一点血。”
说完,消化孙老总还补充了一句:“白天那会儿做内镜也是看不清楚,止血效果不佳,所以只好来介入看看了。”
“呕出血量有多少?”何必红警觉起来。
消化孙老总把手里的几张纸递了过来,“就50ml左右,这是才查的血气分析,我也重新和家属做了一个医患沟通。”
何必红接过单子扫了一眼,然后递给徐慎和皮凯凯,“你俩也看看。”
徐慎看完之后,又把病历本翻到了之前的血气分析那里,眉头微皱,“血红蛋白87g/L,红细胞比容29%,和上一次相比还在降低。”
血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内、专门用来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升高与降低可以反应出红细胞在体内的变化情况。
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血红蛋白在各种人群中的参考值也不同。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
血红蛋白下降,可直接判断机体红细胞丢失,下降到一定程度则是贫血状态。
相对应的,红细胞比容则是指红细胞占全血溶解的百分比,同样也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但不论是血红蛋白还红细胞比容,其数值都反映出老大爷目前处于贫血状态。
“上一次是多少?什么时间查的?”等徐慎说完,何必红才对消化孙老总问道。
“91g/L和31%,1个多小时前的。”消化孙老总记得挺准,又解释道:“病人的胃肯定还在缓慢出血,但也没降到拿血来输的标准,而且我们就是申请了,人输血科也不给。”
消化孙老总并没有说假话,临床输血标准历来都有一套规章制度。
以围术期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为方针,规定了以下的基本盘。
血红蛋白>100g/L,不宜输注红细胞。
血红蛋白<70g/L,建议输注红细胞。
血红蛋白位于70g/L~100g/L之间,根据病人的年龄、出血量、出血速度、心肺功能以及有无缺氧症状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输注。
这还只是手术室内的围术期血液管理办法,对于临床科室,有的医院更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蓬莱医院就是如此:只有血红蛋白<70g/L,输血科才会给血。
所以对于像消化内科这样容易出现用血情况的临床科室,也向院方申请配备了血气分析机,以便及时查询病人的贫血状态。
为什么这么“抠抠搜搜”的呢?
还是因为血液资源紧张,有时病人血型较为特殊,甚至会出现“无血可输”的局面。
因此,严格把控临床输血条件,也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