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6章 南北(1 / 2)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首页

嗯……

提到这次吴边主动求见杨铸的原因,绕不开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猪周期;

二、南北之争。

………………

先说第一点:猪周期

“猪周期”这个词,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因此也用不着多费笔墨;

这种本质上是因为人为区域隔障导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最终引发的周期性恶性循环,唯一需要加以补充的是,猪周期是有大小周期之分;

其中小周期具有极强的不可预知性——由于国人消费猪肉的总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恒定值,因此小周期的波动往往跟猪瘟、国际环境、进出口指标、衍生商品的需求变化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在这一块,哪怕再牛的人,也难以未卜先知。

而大周期,则反过来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律,每一轮周期的长度差不多在1400天~1500天左右——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每一轮波动的绝对值有高有底,但经历过了那么多轮,其实大伙都已经心里有底了。

毕竟,每一次大周期的规律都大同小异: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要知道,当前的华夏尚不是后世,没有足够的财政预算去建立庞大的猪肉收储体系,即便是有一些战略储备肉,但在每年动则五六千万吨的猪肉需求量面前,完全不够看。

因此,面对猪肉这种完全依循“市场规律”的原料,各大上下游企业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盯紧“猪粮比”这个核心变化指标,并且用尽一切办法来规避眼前的风险。

按照传统的观点,猪粮比价达到6:1被视为一个分界线;

达到了6:1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处于盈亏平衡点;高于这个数字,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赚钱,下游生产企业成本攀升;低于这个数字,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亏钱,下游生产企业成本急剧下降;

而如果猪粮比低于5:1,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重度亏损、乃至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但对于泉城肉联厂这种大型下游生产企业来说,却是大肆囤肉的天赐良机。

但是,很不幸,现在是2003年的六月,正值猪肉价格的上行期,虽然此时的猪肉价格刚刚进入8元时代,比起后世来简直便宜的不要不要的,但是猪粮比价达,却已经到了10.2:1(此时华夏的主粮c端的价格处于1元时代,一些地方的粮油店,大米价格甚至不足0.8元/斤)

而且更要命的是,按照上一个猪周期的时间点来计算,此时正值猪肉上涨最后1/4周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出现什么重大意外的话,在明年,也就是2004年的秋冬季,猪肉价格就会到达顶点,然后迅速进入下跌期。

其实这对于泉城肉联厂来说是件可以值得期许的好事,毕竟他们现在的运营情况非常良好,现金流也是国内同行少见的充裕,最多只需要挺上两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大肆抄底,狠狠屯上一大波低价猪肉,直接从中长线上拉低生产线各个产品的成本,然后进一步抢占市场占有率——这种长线操作在后世很常见,当前的榨菜行业也经常用,但猪肉的价格和存储条件的要求可不比榨菜,在当下,有这个本钱玩这种大规模猪肉收储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可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即将交互的猪周期曲线,对于泉城肉联厂来说,是个极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但问题是……

有人未必懂经济;

或者说,有人不愿意去听吴边的解释,也不愿意去接受这些“并非权威经济学专家提出来的野路子经济理论”。

恰逢此时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了方方面面的较劲,猪肉这种即是刚需产品、当前利润又高、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此时生猪养殖多以散户养殖为主),还能迅速拉动gdp的东东,自然进入了各地的视野;

于是乎,无数的地方纷纷计划上马各种生猪养殖项目,其中喊出“立志将xx地区打造成为十万头生猪大县”口号的地方,数不胜数。

至于说生猪养殖其实是个污染极重的行业,玩这么大,会不会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不好意思,现在还没到考虑那些的时候。

因此,这就扯出来第二个话题……南北之争。

………………

其实华夏的南北之争一直存在,除了大伙用来开玩笑的“豆腐脑咸甜之争”、“端午甜咸粽之争”、“米饭面条之争”、“汤圆元宵之争”之外;其实企业经营理念、治理政策、产业发展模式、甚至包括内核文化这些方面,南北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互争长短的苗头。

回归主题。

既然各地,尤其是南方某些区域已经瞄准了生猪养殖这么一块“四全其美”的大肥肉,某些人怎么可能在一边眼睁睁的干看着?——要知道,地势平坦、陆上交通便利的华北和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农业重地,现在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粮仓;这么大的优势放在那,说起养猪,除了邻边的豫省和东三省,谁敢跟我大齐鲁相比?

于是乎,某些人便大手一挥,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五十大县,三千万头生猪”的宏伟计划。

并且极为好心地用“产销一体化,构建供应链闭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理由,“建议”已经走向世界的泉城肉联厂在这个猪肉原料价格不断攀升的现在,向国际看齐,用三年时间,建立一个养殖规模为500万头的大型养猪场——至于以后嘛,等到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把养殖规模扩大到千万头生猪级别,也是完全可以值得期待的事情。

要知道,与寻常人理解的不同,大规模的工业化养猪其实是一个高精尖的行业,经验技术不经验技术的且不说,光地皮和前期投资进去的硬件设备以及种猪的引进,就是老大一鼻子钱。

更何况不是你建了厂,就能马上养猪,这中间还有一个试运营过程,等到第一批生猪出栏了,对不起,猪肉已经降到了周期冰点了,要想在这个环节达成盈利平衡,你还得再熬个2~3年的时间,可谓是十足十的亏本生意——而且还是超级血亏的那种。

但没法,某些人既然已经发话了,表示愿意就资金的问题让银行过来协调一下,外加愿意在初期提供土地转让和税收方面的扶持,眼见着对方态度“温和且坚决”,但凡能给泉城肉联厂足够的自主权,吴边也勉强能捏着鼻子认——只要另辟蹊径,操作得当,届时就算会亏,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问题是……

某些人似乎看出了吴边的想法,竟然要求泉城肉联厂必须走自建养、繁、育为一体的重资产路线,严禁去学习南方的“温氏模式”,这就让吴边彻底崩溃了。

有重资产路线,就有轻资产路线——而“温式模式”,就是轻资产路线的代表。

所谓“温氏模式”,指的就是南方目前最大的生猪和鸡肉养殖企业,建立于1983年,前身是粤省yf市新业县的勒竹鸡场的“温氏股份”所采用的的养殖模式。

在勒竹养鸡场尚未重组为温氏股份之时,由于当时的效益很好,周边许多农民都有了养鸡的想法,但因为交通不便,他们需要与勒竹鸡场合作,让鸡场帮忙到县里、深圳等地购置鸡苗、饲料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就是温氏股份首创的“公司+农户”模式,学者也称为“温氏模式”。

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类似于餐饮业的加盟店,农户自建养鸡的场地后,由公司提供鸡苗、技术及饲料等。肉鸡长好后,按签订的合同价格行“保底”回收——它的优势是轻资产、易扩张、易复制,后来随着温氏股份的业务扩张,也用到了猪、鸭、鸽身上。

但这种轻资产的模式虽然极易扩张,且可以有效分摊经营风险,但它也有自己的劣势,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温氏在2020年没能或者说不敢增产肉猪的原因。

对比而言,重资产模式虽然投入大、风险大,但由于所有的养殖场都是自建的,养殖、育种等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全是自主可控的,因此在业务主导力这一块远不是温氏模式可以比拟。

就拿后世重资产的“一哥”牧原股份来说,同样面临2020年非洲猪瘟爆发,牧原股份借着猪价上涨,基本是无视猪瘟,快速扩产,销量增长76.70%,成为“猪老大”;

而温氏股份这种散点、小作坊的农户饲养模式不易管理,面临的风险大,只能开始淘汰能繁母猪,眼睁睁地看着这一轮的猪周期从身边飞走,从而痛失2020年这一轮难得一遇的猪肉上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