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稍麦还是烧麦(1 / 1)我不想做美食家大师首页

稍麦或者稍美是呼市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一个名词,它对呼市人来说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食,而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记忆和生活中比不可少的标志。

还很外地人眼里烧麦是这两个字,虽然现在呼市也有很多店面用这两个字,但是最能代表生活烟火之气的必然是稍麦。

每天早晨叫醒呼市人的有两种美食,而从老到小第一的选择就是——羊肉大葱馅稍麦。

稍麦出锅,需要手出巧劲,才能从笼屉中夹出一颗稍麦,否则皮破汤洒。

它荤香油重,薄皮馅美,用上好的锡盟苏尼特的羊肉,在加上来自毕克齐或山东提鲜去腥的大葱,以及驱寒生汗的鲜姜升味。趁热一口下去,你能感受到汤汁在嘴里的汩动。

一两稍麦,蘸山西的陈醋和托县的油炸辣椒下肚,再配一口解腻的砖茶,好生快活!

稍麦,又称烧麦、烧卖、肖米、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

稍麦,源于北京,辉煌于呼市,早在元朝,高丽的汉语学习书籍《朴通事谚解》就记载了元大都(北京)有“酸馅稍麦”其注:“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这是关于稍麦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呼市(绥远)先开始这种蒸笼小点都是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配以各色糕点,吃着热腾腾刚出笼的蒸笼点心,因其边稍皱折如花,称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又因在茶馆“捎带着卖”,故又称其为“捎卖”。

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

1937年完成的《绥远通志稿》(呼市通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烧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

再后来通过晋商传到京津等地,称为“稍麦”,名扬北京城。当时,在北京城前门一带,贩卖稍麦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麦”字样。后来经过改良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卖”了。

现如今稍美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了,“稍麦”一词虽仍沿用,“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不过在HHHT地区“稍美”在很多店铺招牌上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