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3章 开荒种田(2 / 2)昌明首页

他早已经让人开辟了一块万亩的实验田,准备做一些水稻杂交实验。

前几个月,民政部己经收集了包含徐光启农政全书在内的诸多农书,指挥各屯如何种田。

再由官府大规模修建水利、基建等各种措施。

最后农户们分田到户,又有技术指引,亩产量翻倍绝不是空谈。

就算如此,没有机械提高效率,没有化肥农药,这二、三百斤亩产量与后世动辄上千斤的产量还是天差地远。

养活农民的艰难,让杨乐很是怀念后世的那些高产作物。

当然,这只能想想,没有适合的良种,此时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产量连小麦都不如。

吕宋岛上的番薯倒是产量很高,不过依旧需要品种改良。

洪承畴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红薯,结果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红薯才培育出适合的种子,得到内地大规模推广。

当初杨乐变法,极力推广种植红薯,现在在大明多地,红薯渐渐适用了当地的土壤环境,产量其实已经很高了。

这样看来,红薯的引进也算是提前了。

民政部也培育了一些玉米土豆等种子,不过看它们的收成,至少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内,杨乐都没指望这些“高产作物”给自己解决困难。

提高亩产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大华帝国己经无地可垦,如何安置新来的灾民,杨乐只得将目光投向福建沿海以及海南等地。

海南倒是有许多可供开垦的田地,在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在海南建立了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杨乐决定,将把海南岛也规划进大华帝国的版图。

他最终的打算,便是在一个月后,自己领军出战,同时把新流入的灾民直接送到海南岛,进行海南开垦。

一个是解决这些人的温饱安置问题,一个是防止鼠疫病的流入。

现在台湾岛和吕宋岛在吴又可的带领下,设置了十所就医诊断所。从全国聘请的大夫超过了百人。

每一个外地来的人员,必须登记审查,有症状的也强制隔离观察。

……

崇祯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热兰遮城内西北方向的一条山川河谷之地。

自从占领台湾之后,许多军工厂便不断从马尼拉城搬到台湾来,或是在这边设立分厂,扩大规模。

到了如今,沿着山川河谷这一带遍布密集的作坊,大大小小恐怕有数百个,成千上万专注的工匠火夫在认真忙碌着。

此时,杨乐查看的是火药厂的生产情况,数年的时间过去,诸个火药厂得到很大的发展。

台湾岛诸多地方设立了采硝之地,很多山洞当中有天然的硝石矿。

这些收集上来的良硝矿石,一年可配置好几吨的黑火药。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要知道,此时的火药是很贵的。

依大明神器谱、武备志、天工开物诸册中的提硝法,大明很多地方挖来硝土,需要加入大量的灰水、明胶、鸡蛋清、萝卜等物,才能吸附与去除内中的杂质。

仅这鸡蛋清的成本,就注定了此时火药的昂贵,这也是许多国家不愿意使用火器的原因,排除质量问题,花费很高,根本用不起。

然而对杨乐来说,从各处集硝地点收集来多为纯正优良的天然硝石,使提纯的难度大大减低,而且有养鸡厂,鸡蛋提供也不是问题,产量飞快上去。

不但如此,火药厂还建立了诸多精良的磨坊与筛坊,磨粉、溶解、过滤、干燥一条龙,大大提高工艺。

各样鸟铳火药、火炮火药的配方也趋于完善。

几个月前,宋应星参考了武备志、纪效新书之类的书籍,依上面的配方,最终和徐光启逐步完善,定下了火铳子药的最佳配方,便是硝75、硫10、炭15。

最大射程能够达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枪用火药的水平,也就是两百五十步。

宋应星的研究成果让杨乐很欣慰。

依这样配方生产出来的定装纸筒弹药,百步可破重甲,比原先使用的火铳杀伤力多了二十步。

当然,这种威力能达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时代不可能研究出什么无烟火药,就算研究出来,其产生的膛压也是火铳枪管根本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