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古代皇子(1 / 1)快穿之杨穆首页

杨穆挂着工部行走的职位到工部认了一下人,不说认识全部,高层总得整个脸熟,要不然也太尴尬了。    工部衙门位于朱雀大街,占地极大,杨穆到时,整个工部已经在运转,来来往往的人在各个房子里穿梭,忙而不乱,这是杨穆对工部的第一印象。    “见过殿下!”    “见过殿下!”    见到杨穆的人纷纷停下行拱手礼,显然早就得到消息,知道荣王要来。    杨穆点头示意,然后径直往正厅走去。    以工部尚书莫问非为首的整个工部上层对杨穆的态度非常一致--恭敬疏离,也就是远远地敬着。皇子身份特殊,不把对方端起敬着,一个藐视皇族的罪名下来就不用奋斗了,可是太近了就是结党营私,自古以来搅进皇家争斗的没几个有好下场。所以这种态度就成了必然。    工部虽然是六部之末,但官当到这一步没一个蠢的,双商不够的早就不知道被排挤到哪个旮旯坐冷板凳去了,所以不管心里怎么想,或者私下里会有什么动作,表面上,所有人对杨穆的态度和行为出奇的一致。    杨穆也没想过虎躯一震,四海臣服,主要目的就是认认人,等看到几个领头的,闲谈几句,就施施然离去。反正没人指望杨穆乖乖地坐班,走了也好,大家都悄悄地松了口气。    待杨穆离去,莫尚书就端茶送客,众人纷纷离去。    待人都出去,莫尚书旁边的青年为莫尚书换了一杯茶,道:“荣王和大家口中所说五皇子差不多,并不难相处。”    莫尚书微微摇摇头,心里道,皇家的人从来都比别人多一个心眼,一眼能看出来什么,只希望这几年安安分分的,熬到自己这把老骨头退下来才好。要不是家里那几个不争气的还需要自己扒拉着,趁着风浪还没起早点退出才是最好的选择,诶,还是警醒点吧。想了想,还是道,“最近注意一下下面的人,看谁坐不住了。”    从工部衙门离开,杨穆顺道去了街上,视察自己手下的产业去了,杨穆手里的产业主要是淑妃当年的一部分嫁妆,以及皇上赐下的一个京郊的皇庄。    淑妃当初入宫,除了金银首饰之外的嫁妆,所有铺面土地都是交由淑妃的娘家,也就是静宁候府打理,前几日已由淑妃将一部分交给杨穆,账册杨穆也查看过,看上去没有问题。    古董店、粮店 、布店···转了一圈,杨穆还是很满意的,看来静宁候府还是很上心的。    转了半天,杨穆最后停在百味楼,百味楼是京城有名的酒楼,无论规模还是饭菜口味都是京城里数得上的,当然,价格也是排的上的,其后还有宗室的影子,所以名声很大。杨穆以前来过一次,只能说实至名归。    正是饭点,一楼大厅很是热闹,余全出面要了一个包间,杨穆坐在邻窗的位置,让其他人另开一桌,不用再眼前伺候。    杨穆一边吃饭,一边就听楼下传来的隐约的交谈声。    “这次江南水患不知是真是假?”    “朝廷这么大动静能是假的,圣上可是发明旨命太子去查了。再说,那逃到京城的难民可做不了假。”    “那可不好说,都说难民逃到京城了,是你看到了还是我看到了?再说,江南离京城这么远,江南封锁了消息,那沿途各地都能封锁消息不成,偏偏人都逃到京城了才得到消息?”    “不好说,不好说,是否发生水患决堤这到地方看一眼就知道了,瞒是瞒不住的,只是其中颇多蹊跷,只怕这次受到牵连的不会少。要是这事是真的,首先跑不掉的就是当朝吏部尚书,他当年可是从那里升上来的。”    “不过我们祖上往上数三代也没有当官的,怕什么?不过我还是写信问了住在江南的我外家侄儿,问问受灾面积大不大,万一影响江南的税收,估计今年粮价不会便宜。”    “诶呦,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也得回去打听打听,给我家粮店好好存点货。”    大宣并不会因言获罪,京城百姓又是见过世面的,所以关于这次江南事件谈论的人还很多。    杨穆放下筷子,喝一口茶,又听人道,“听说了吗?最近安国公府可热闹了,郭家为了当初的嫁妆去大闹了一场。”    “说起来可惜了,当初安国公和郭家结亲羡煞多少旁人,据说当时嫁妆足有64台,郭家就那一个女儿,宠的跟什么似的,嫁妆可是一点虚的都没有。”    “温家老二当年可是状元郎,当年玉面郎君的称呼可是响遍长安,据说中榜游街的时候连坐下的宝马都挂满鲜花。”    “状元郎又如何,你看看当年和他同榜的探花,再看看他,背靠安国公府还不只是一个七品闲职,在京城一抓一大把。”    “温老二风流也就罢了,他原配当年难产去世,他还不是没过两个月就续房了,可怜他那个女儿还不知道怎么长大的呢。”    “听说郭家大闹安国公府就是因为这位二房的嫡小姐向公中索要母亲嫁妆不成,才找来舅家撑腰。”    “那这姑娘也是厉害的,自家的事怎么能闹的人尽皆知,也太不识大体了。”    “再不厉害点可立不住,我听说这位嫡小姐在二房过的可不怎么好。”    “···”    “听说文承伯的宝贝儿子和兵部尚书家的小公子因为百花楼的花魁打起来了,惊动了五城兵马司的人才停下来。”    “听说闻音阁的首席琴师被赎身了,不知道是谁有这个艳福。”    “···”    杨穆带着充实的胃和满满的八卦回荣王府,千万不能小看老百姓的八卦水平,上到帝王朝政,下到市井传闻,就没有消息触角伸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