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转回到一等地产的总部会议室,老四、小孔以及其余公司管理层正在开有关公司发展战略的会议,主题围绕着“多元化”展开。
由于一等地产人才不断地补充,甚至一些海归高材生也加入了公司,所以使得一等地产的高层团队更加丰富化,视野化。
一些人敏感地察觉到房地产行业内微妙的变化,好多房企不再追求“小而精”,而是大刀阔斧地向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有的房企已经进军制造业了,还有的投资煤炭矿业,也有一些名企成立了基金公司,杀入金融市场。甚至一些房企已经开始涉足体育以及娱乐产业了。
实现多元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投资占股、全资开办公司开展相应业务、合资、吞并、收购等等。多家房企在新的领域里重新展开了一番厮杀,虽行业不同,但策略无异,那些在房地产行业积攒下了的“兵法”和血淋淋的教训,在另一个领域里也同样适用。
公司热衷多元化就像是大学热衷于综合化一样,别家有的专业我也要有,虽说单专业排名不咋地,但是综合排名一定靠前。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热门专业,它们就像是爆红的时尚单品,您要是没有,嘿!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且从公司战略层面看,多样化也会帮助公司降低社会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否则,万一哪个领域自己没涉足到,等它迅猛发展起来之后再入局,那只能看着别人山珍海味,自己蹲在街边吃糠咽菜了,甭想着在他们手里分得一杯羹。
会议室内大家的建议都很iional,但老四作为leader( ),他也得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欣赏赞叹和举手同意。
老四说他准备投资农业,卖大米和化肥。
会议室内响起了默契的silence。大家不是不同意,而是都不懂,所以无法发表见解。
老四有一个很好的特质,就是他不懂的事情,可以放手给下属去做。既然坚定了多元化的路线,那么就让懂得人去干吧。但是卖大米和化肥的事情也得做,只不过无需跟着公司管理层商量了,因为他们几乎都“五谷不分”。
“那行,你们针对刚刚提的那几个投资,做出份可行性的方案出来,后续咱们在开会,细致地讨论一下。大家没什么意见的话就先散会吧。”
稍作休息,老四、小孔以及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等人继续开会。会议内容是关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的。说是完善,其实是纠正。
自从老四从培训班毕业后,就喜欢上了看书,尤其是管理类的书籍。结合自己的见解,老四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比如老四发现员工们上班期间闲聊,于是开会说要严肃上班纪律,本意是让员工们上班期间不要做跟工作无关的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严肃上班纪律”这句话通过电话会议、邮件等方式,从公司总部传到了各个分公司、区域公司、工程项目部后,就被翻译成了多种“严肃”。
一等地产根据上班环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各个总部写字楼内上班的,另一种就是在工程项目部上班的,办公室多在以活动彩钢板搭建而成的临时建筑内。
首先是在写字楼内上班的员工,为了贯彻并执行“上班时间不闲聊”的方针,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寡言,偶尔出现个乐观开朗,爱说爱笑的人,那肯定是刚入职的新员工。
员工们每天一进办公室,那感觉就跟进了考场一样,大气都不敢喘,尤其是考官(领导)在场的时候。每天都活在紧张的氛围中,压力逐渐增大。
更重要的,即使卷子做完了,考试时间也到了,但是也不能交卷,因为考官没走。所以只能熬,看谁能熬过谁。在“熬”的过程中,已婚人士占据了绝对的心理优势,因为家里还不如办公室清静。不过这可苦了那些单身男女青年们……什么?热恋中的男女?别开玩笑了,成天加班哪来的热恋。
时间一长,不管是因为情感还是个人压力大的问题,离职率逐渐攀升,而且经常出现员工离职时大骂领导的情况,气势之凶宛如发了疯的精神病人。
其次是在项目部上班的员工,对于他们来说,“上班时间不闲聊”这条就很难实行,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跟各种人闲聊,说话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再者他们很多人每天都在工地上转悠,闲不闲聊谁能知道。
所以项目部的领导推出了四条方案来解释“严肃上班纪律”。
一、各部门经理轮流抽查在办公室内的员工,看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是否与工作有关。
二、各部门经理不定期去现场巡视,发现有两个同级别员工聚在一起便视作违反上班纪律,因为如果上下级,那是在安排讨论工作,如果是同级,那他们肯定在闲聊。
三、项目经理、助理以及项目总工抽查各部门经理监督情况以及工作饱和度。
四、按时打卡,否则扣工资。
尤其是第四条,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是在项目上,尤其是工程部人员,经常需要加班,但是加班都是义务的,之前为了抵消“义务”累积所造成的负面情绪,项目上会让那些加班到十点之后的人第二天上午弹性工作。可是按时打卡很显然让那些“义务”彻底变成了义务。
同时,项目上出现过早晨打完卡人就找不到的情况,于是有的项目上实行打四次卡,早晨、中午、下午上班、下班。所以不管你在工地现场多忙,也要跑回项目部打个卡。不过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如果确实是因为工作原因未及时打卡,或者漏打,可以填写表格,把情况写明,然后让主管、经理、项目经理签字,最后提交到项目文员那里修改考勤。
迟到或者漏打,谁会说自己不是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呢?
所以打四次卡,所带来的成果就是项目部的打印纸和墨盒更费了。
至于前三条,确实很有用,至少让员工们增加了侦查与反侦查的能力。
老四还推出了一个奖励措施,就像是销售部每个月都会选出一名“销售之星”一样,每个分公司或者项目部也要至少选出一名“星星”,给予“上墙”展示的荣誉以及固定额度的现金奖励。
“星星”的具体数量根据总人数而定。比如说一个部门人数达到了三十人,那么就可以选出一名。不足就没有资格申请。如果达到五十人,那么就可以选择两名。有时候人数的多少也在部门领导的争取。
首先说一下在项目上的员工,每个月都会开一次全体会议,专门为了票选“星星”。为了项目上整体的和谐,候选人由各个部门经理推荐。大家不记名投票,当场唱票宣布结果,然后由项目文员走OA流程报与总公司。
可是究竟根据什么指标什么维度来评比“星星”呢?项目上跟销售部不同,没有一个量化的业绩。所以谁能获得“星星”这个荣誉,起初靠的是人缘。
后来还是为了项目和谐,“星星”评比有了默认的规则,就是得到过“星星”的人,不再参加评比,而且部门之间轮换“星星”。比如这个月A部门的人成为了“星星”,那下个月就得放弃评比,而由B、C、D部门参加角逐。
所以慢慢地,“星星”就跟能力以及人缘无关了,它就是个福利,在各部门各同事间流转。如果你呆的够久,终有一天会成为“星星”。
后来却没人愿意成为“星星”了,不是因为它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称号,而是因为获得“星星”的人,不能忘记这份荣耀是如何获得的,那是倾整个部门甚至是整个项目之力才得到的,所以要懂得感恩。怎么感恩啊?把钱分了太俗,得请大家吃饭喝酒唱歌。但这一套下来,“星星”那点儿奖励根本不够,自己还得倒贴。所以,“星星”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原来被推荐为“星星”候选人还挺开心,内心还觉得,我何德何能啊,居然获得了部门那么多同事的认可!现在谁要是被推荐去候选“星星”,准会甩一句:“我特么才不当‘星星’呢!要当你当,我看你像猩猩!”
不过“星星”在写字楼里并没有沦落为形式,它依然是能力的象征。而且“星星”还作为绩效列入到年终考核。
写字楼内气氛本来就有些压抑,而且不同于项目部上的“和尚庙”,写字楼内女生很多,她们又不经常在一起聚餐互相沟通吐槽。所以“星星”的副作用就是会引来嫉妒。
“凭什么是她啊?”
“我干的活还少吗?”
“我哪天也没比他早走。”
“她拍马屁的能力我倒是比不上。”
“人家跟领导……嗯,你懂的。”
所以“星星”实际上将本已局促的办公室分成了若干个体,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一团和气。
老四作为一等地产的老总,他深知“良药苦口”的道理,所以还推出了个“满意度调查问卷”。
比如对公司福利待遇是否满意,下面选项是:极度满意,非常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极度不满意。还有什么对领导是否满意啊,对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啊,对绩效考核是否满意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