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荀彧还未成长的可以担当萧何之任的地步。荀彧想要居中调停,但没有看对时机。在前世跟着曹操之时,荀彧之所以成为皇帝和曹操的调节人,是因为曹操处于绝对强势,而刘协虽身系天下大义,却处于弱势。荀彧的功能只是化解曹操的暴戾之气,来维护弱势的刘协。然而现在情况却相反,以刘虞为首的世家势力咄咄逼人,批判吴昱的新政。而吴昱一言不发,在口水仗上面非常被动。
看着吴昱手下功臣将领皆是怒气冲冲,荀彧生怕刚建立起来的朝廷再度分裂,一时心急如焚。吴昱见荀彧左右不是,大笑道:“荀文若,不要着急,更不要怕争辩,今个就是要进行一场大论辩,正所谓真理愈辩愈明,我们要在这场大论辩中得出一个真理来,得出一个是非来。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会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祸根。诸位朝公,尽可以畅舒己怀,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能恶意攻击。更不能以言开罪。”并且建议众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争辩,不能把所有的问题混到一块说,这样既没有意义,也得不出有效的结论。这一建议得到皇帝的众朝臣的一致认可。至于刘虞、孔融等人见吴昱胸怀宽广,对吴昱刮目相看。
最后吴昱提议让荀彧作会议主持,孙邵等人作会议记录。荀彧根据世家势力方的批驳点作出了会议的几个议项。
第一个议项是政体问题。这个是世家大族最为关注的问题。毕竟自周朝到东汉,一直延用三公九卿制,本来按照历史的发展,这种过时的体制必然会慢慢的过渡道三省六部制,直到六部尚书制。但这种过渡,是近千年乱世纷争打出来的,消耗的太大,吴昱才会想着推行尚书制。
但是三公九卿制已经成为国家体系的既定模式,东汉时期的士人皆争相以三公之位为荣。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要改变他们的志向,这是何等的难。吴昱事先也已估计到这种难度,甚至已经做好的进行一定妥协的准备。
论辩双方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刘虞一方以祖宗法度,圣人无为为论点。而张昭等人则以时移势迁,应该以务实为主。最终吴昱出来,给出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保留三公虚爵,取消开府权利,政事全在尚书台。第二个方案是以三公为尚书台最高官员,司空为首总览全局,职同尚书令,司徒、太尉为为左右副手。九卿列为尚书台之职。第三种方案是设三省六部,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三公分职三省。
经过激烈的争论,刘协拍板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其实世家名士以及更倾向于第三种方案。然而刘协经过半年时间的亲政,对六部尚书制甚为合意。刘协明白以后的吴昱会经常出征,依照上次惯例,刘协有更多的机会亲政。这也是刘协力排众议,坚决选择第二种方案的原因。
谁人不想手握大权!谁人又向把自己的权利分出去。刘协志向高远,要做一个明君,一个中兴之君。但是现在自己只能依靠吴昱,因为吴昱能给自己更大的权利。世家大族表面上忠君爱国,然而他们得到权柄之后,绝然不会给自己亲政的机会,前鉴不远,世家代表王允不就是个例子。相反,手握兵权的土匪吴昱,却能大度的让自己亲政,半年的亲政让刘协享受到权利的快乐。能手握大权,谁还会主公让出去。或许只有这个不喑世事却善于统兵的土匪吴昱了。
这一次刘协坚定的站在吴昱一边,如今的三公,名为三公,但与原来已经大不相同。原来的三公有自己开府的权利,便有自己征召人才心腹的权利。但现在三公不能开府,只是在尚书台办公,而尚书台官员的任命,全在皇帝一人,这变相的增加了皇帝的权势,至于司徒太尉,不过是分了司空即尚书令的权。小皇帝岂会跟自己过不去,乐见其成,甚至都想好了,一旦时机成熟,便不置三公,只设六部,由皇帝亲自控制六部。由此,尚书台六部制,这一政治体制问题便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