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拒绝换衣服,湿漉漉的回到了家。
李维有什么不知道的,也不言语,只是墙边的猪圈里又多了几只大胖猪。
认真的学习了几,“金算盘”比赛的初试时间到了,帝都考试的初试就在学文馆举校
李长安向国子监告了假,一早起来准备,长安自己慢条斯理的,倒是紫襄筱灵挺替她着急。
“少爷无须忧心,您只要正常发挥就足够了。”紫襄一边帮长安整理衣服,一边交代道。
“就是,咱少爷可是大家公子,不兴那些又如何?”筱灵拧干铜盆里的帕子。
“好了,没事的,两个管家婆不用担心了。”李长安笑道。
长安坐马车到了学文馆,没想到考生还挺多,也不乏一些官家子弟,每逢考试长安总是显得格外安静,她在沉淀自己的思绪。
初试不是看账册,杨夫子从来就没担心过长安的初试,他一开始就在训练她的决赛水平,担心她犯了粗心的错误。
长安登记完进了考场,初试考的是计算的速度,半个时辰的时间,考试们手头会有厚厚的一叠纸,财大气粗的四大商会老爷们共准备了九十九道题目,当然不是要人全部做完,看的是正确率,也就是对了多少。
每个考生案几上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一个算盘,一个砚台,一支毛笔,一叠纸。
考场的气氛挺凝重的,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捏紧手心,有的在擦拭手心的汗,有的默默地祷告着上……
初试开始了,李长安一道一道题做下来,她没有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完,毕竟刚开始不知道题目的难度,只要做过的都不错就是了。
考场里算盘被拨的啪啪作响,李长安没有拨算盘,她不熟悉算盘,一定要拨的话会减慢她的速度。
题目自然不会很难,挑选的是看账册的先生,又不是算学家,不需要研究透什么鸡兔同笼的问题,只需要算数好,人有些聪明就够了。
人一旦沉浸下来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速,结束考试的铜锣敲响时,长安刚好填完最后一道题目。
考卷一张张被收了上去,等到考官们出了考室,一个个考生们这才发出声音。
“王兄,你做了多少?”
“唉,才一半。”
“一半!已经很多了,愚弟反复纠结于一个题目,才只完成了四十个,还不论对错。”
“不行啊!一半哪里够啊!”那个被称作王兄的中年男人摇头,“熟不知人外有人,我大周八方厉害的人物多了去了,按照鄙人对以前几届结果的计算,至少要对上六十道才可能有进决赛的资格。”
“唉。”那人也叹口气,“不过还有复试呢!王兄你也不必过于忧心。”
那位王兄摇着头出去了,另一位也有些落寞的跟在后头。
长安揉揉手腕出了考室,她觉得还好吧,题目太难没有,但也绝对不会是弱智的,她不敢保证拿第一,人外有人这句话可是不分时代的,尤其是可能还会有在这方面有分的人。
至于他们口中的复试,是这样的。总共是一百人参加决赛,八大地区各十人,帝都二十人,但是为了公平起见,“金算盘”还设置了一个复试。
杨夫子鉴于长安也没机会参加复试,也就没跟她讲,不过长安还是稍微了解了一下。
初试的结果出来后,八大地区各自挑选出成绩前六的考生,直接晋级决赛,还有四大商会赠予的金钱奖励,毕竟有的考生家里穷,要进京考试还是要路费的。
帝都前十二名直接晋级,剩下的名额就是要结合复试拍名次了。
复试在两周后,决赛又在复试的一月后,复试和初试的成绩结合,初试占六成,复试占四成,挑选出前头几人,补齐剩下的名额。
成绩和排名在一周之后出,“金算盘”比赛当然是要交考试费的,人家再财大气粗也是商人,不是慈善家,哪能一味地无私奉献不是?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明知自己水平一般还花这个冤枉钱呢?
还是因为成绩,只要拿着“金算盘”考出来的成绩,就算不能像那一百个一样进入高门大宅,至少也能在普通的酒馆客栈里混个饭碗,这就是“金算盘”的价值啊
长安出了学文馆,紫襄等在马车上,长安脸上恢复笑容,朝她点点头,上了马车。
上午结束了初试,下午要去学院里帮杨夫子代课。
杨夫子病了,纵使身边还有一个老嬷嬷服侍他,他也是饿一顿饱一顿的,时常忙起来就忘了用膳,还可怜老嬷嬷和出嫁的姐姐为他操碎了心。
原本是轮不上长安这个学生来代课的,只是杨夫子执意要求,李祭酒也知道李长安的水平,也就同意了。
国子监下午当然是有课的,只是下午教的是官吏贵族家的姐们,男女有别,所以国子监会分时间上课。
姐们以后都是后宅夫人,所以教学里更注重礼和数,御和射干脆剔除了,六艺她们只学四艺,教导他们的也已德高望重的老夫子为主,加上宫里出来的老嬷嬷和女官们。
长安了解情况后叹了口气,她觉得自己有些不能胜任。
赶鸭子上架的准备了一下,面对那些大老爷们她可以随意一些,对着一群姑娘可不行,真不知道杨夫子怎么教的。
磨磨蹭蹭的还是到了国子监,书童在国子监门口等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