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旦此言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皇帝微微点头,不知想着什么,又看向丁谓。
丁谓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两位大人所言都有道理,王中书所说乃是实情,行刺我大宁前任宰辅,于情于理都应该向大炎讨个说法,只是该以什么态度,还是应该把持妥当,王枢密的猜测也不免为一种可能,若这两个刺客与大炎朝廷无关,仅仅是个人行为,我们也不宜过于苛责,以免徒生事端。”
丁谓身为参知政事,与王旦同在政事堂,是“次相”,地位比王旦和王钦若并不差多少,是当之无愧的朝廷百官第三人,此言一出,同样有一部分官员出声附和。
“所以臣以为,应出使大炎问责,把两个刺客一同押至大炎,面折大炎朝堂,听其处理申辩,给我大宁一个交代。”
“嗯,不错!”皇帝到这时,才终于等到自己想听的话,点了点头道:
“大炎人行刺一事,确实牵扯甚多,事涉国威与朝廷威严,不能不管不顾,着政事堂商议,撰写国书问责大炎,以彰显我大宁威仪不可轻犯,但要就事论事,不宜多作揣测,以免最后反倒落以口舌。”
“臣遵旨。”
王旦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躬身应下。
此事刚刚议定,马上有人接着禀奏。
“陛下,臣以为寇平仲寇大人素有德才,偏居陕州实难发挥其辅佐经纬之用,此番大炎人行刺寇大人,想必亦是恐惧其治世之才,所以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微臣以为,宜将寇大人召回京中听用!”
说话的是御史中丞,王钦若听声音便知晓,并没有看向他一眼。
“中丞大人所言有理,臣附议。”王旦听闻此言,出声支持道。
“臣等附议!”后面一群官员纷纷手持笏板躬身。
王钦若心里不愉,前段时间已经有许多寇准昔日的旧相识被陆续或升任或调回京中,他还没有太过在意。此次寇准又要被召回京中,那就有些不妙了,看来圣上大有重新启用寇准一众的意思,这当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可是此时大势所趋,他不好直接出言阻止,于是眉头一皱出言道:
“启奏陛下,端王代陛下巡视已有月余,想必也将于近期回返京中,此乃一大贺事,到时应当广加庆贺,使京府及天下臣民所知,寇平仲德隆名高,此时召回,多少有些妨碍端王回京的风采……所以臣以为,召回之事应当稍作后延。”
皇帝眉头一皱,看着他没有说话。
“陛下,微臣以为两事并不冲突,端王素有贤名,此番回京与寇平仲若是同时而至,正是两美齐临之事,到时京府臣民应当更为欢欣庆贺才是!”户部尚书杨延忠出言道。
“杨尚书所言有理,”王旦点点头,“若真是如此,到时想必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呵呵呵,王中书仁德,素来喜欢成人之美,下官佩服!”丁谓不着痕迹看了王钦若一眼,然后看着王旦笑呵呵说道。
王旦看他一眼,回以一笑,没有多说。
“哈哈哈……好,既然寇老西儿如此得人心,待朕想想,把他请回来吧!”皇帝早有心把寇准召回,此刻顺水推舟笑道。
当初把他罢相贬到陕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钦若拿“城下之盟,春秋耻之”那一套说辞来刺激他,他才一时冲动把寇准贬到了陕州,后来已经多次想要召回,只是苦于没有说辞。
这次正好借着寇准被刺一事把他召回京中。
议定三件心头大事,皇帝心中担子一轻,很是愉悦。
兴致正高,于是他不假思索开口道:“这天降祥符以后,朕还真是得上天庇佑!诸位爱卿也知晓朕年初又幸得一麟儿,朕欲进封其母刘德妃为后,着礼部会同宗正寺办理!”
皇帝说完,看向礼部尚书和宗正寺卿。
然后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
只见礼部尚书和宗正寺卿乍听此言一时愣住,这顶多算是失仪,他当然不会计较,重要的是,满朝百官此时都神色复杂,他便知道此事怕是不好办了,心道果然如此,这群老匹夫真是顽固不化的厉害,一时大感头疼。
果不其然,王旦首先站出来,一通礼仪规矩什么什么的说起来。
于是紫宸殿又再度争论四起。